昔日是羊肠小道泥灰路,路上跑的是慢如老牛车的几辆公交车;如今处处可见宽阔平坦的大马路、星罗棋布的公交网,还有通达、快捷的高铁、高速公路和轨交。改革开放40年,弹指一挥间,松江交通已然沧桑巨变。自古以来,松江的发展脚步就与交通建设血脉相连,松江城市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亦进一步推动了交通建设“华丽转身”。近些年,随着国家高铁网、轨交网、有轨电车网和地面公交网“四网融合”的综合交通体系在松江全面铺开,当前的交通瓶颈将逐个被突破,这也是我区抓住下一轮发展机遇的必由之路。
“公路时代”乘势而来
“上世纪80年代前,从家里去现在的广富林都要到秀野桥的码头乘船。”年逾六旬的市民沈先生从小生活在松江城区,他至今仍记得从前乘船出行的情景,“以前出门,近到浦南和现在的城区北部,远至泗泾、朱家角、浙江平湖等地,都像出趟远门,要跑不同的码头乘船。”据他回忆,那时的松江,大小渡口犹如座座车站分布其中。黄浦江是上海城市的“主动脉”,松江踞于上游区域,与浙江和江苏两省临近,是上海与长三角经济腹地相联系的咽喉要地,松江的城市、乡村也依水而生。1878年开通米市渡渡口,横跨浦南塘口与浦北米市渡的塘米线是黄浦江上游的第一道轮渡航线,曾经是松江地区唯一一条车辆轮渡线。当时,米市渡有两艘渡轮,可同时载车和载人。2012年11月,见证了一个多世纪来浦江上游两岸历史变迁的米市渡渡口,在松浦三桥通车之际,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1887年绍兴人驾“脚划船”来松江经营载人、带信、运货等业务,直至上世纪80年代,船舶一直是松江地区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历史上,松江曾有大小渡口100多处,1985年缩减为34处,1987年9月,松江至浙江平湖的最后一条航线停航。如今,松江境内有市、区两级航道41条,其中市级航道8条,区级航道33条。航道内有黄浦江、洞泾港、油墩港、淀浦河、斜塘和砖新河6个装卸段点、111座码头。而松江仅存的4处渡口,也正调整产业结构,原有渡口、船厂码头转为发展游艇休闲旅游业,以推动地区旅游业发展。
“航运时代”因“公路时代”的到来而日渐式微,公路渐成为松江城市发展的“主动脉”。1928年,松江县第一条公路——松汇路筑成,开创了松江县公路建设的先例。向东经沪闵路,沟通松江至上海中心城区的陆上交通,松汇路的筑成成就了松江陆上客运、货运的梦想。“上世纪90年代以前,松江城区市民的生活区域集中在中山中路一带、人民南路南至松江火车站和现在的谷阳路(当时叫解放路),这些地方构成了当时的松江‘中心城区’,到了乐都路以北,基本都是农田了。所以那时城区内出行基本靠步行,出远门就是乘船和坐火车了。”一名“老松江”回忆道。1990年,谷阳北路延伸至荣乐路,1994年延伸至南期昌路,2003年延伸至广富林路。1984年,人民北路从中山中路向北延伸至乐都路,1990年延伸至荣乐路。随着此二路领头向北延伸,松江城区向北拓展,新型城镇化发展波澜壮阔。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松江的公路建设终于驶上快车道。1990年,g60沪昆高速公路起始段——莘松高速莘庄至松江段建成通车。1992年,松江工业区启动建设,东区20.56平方公里内,公路建设如火如荼。1995年,佘山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促成周边沈砖、佘北、泗陈、嘉松4条二级公路和林荫新路相继修建。1997年12月18日,g60沪昆高速公路上海段全线贯通。今年4月,嘉松公路南延伸段(南期昌路-塔闵公路)工程许可获批,新建工程下穿沪杭高铁地道,贯穿松江城区和南部新城。如今,过境松江区域的高速公路共有5条:g60沪昆高速公路、g50沪渝高速公路、g1501上海绕城高速公路、g15沈海高速公路和s32申嘉湖高速公路。今年,华扩路下穿铁路项目和沪松公路、涞坊路、青天路等区与区之间的断头路项目已竣工通车,辰塔路、五朱公路等2条道路仍在建;金玉路下穿、申北四路等10条道路正抓紧完成各项节点工作。
“年轻时去松江城区,乘渡轮再换公交是最方便的,有时为了省钱也步行去,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路又不好走,基本都是泥地,水泥路很少有。”家住泖港镇腰泾村的潘老伯告诉记者。本世纪初,全区11个镇高规格建设、拓宽镇级水泥道路,就连村级水泥道路也能通客车、货车。目前,乡村公路已基本延伸到各村落,原来的碎石路面大多改建为黑色沥青或白色水泥路面,车辆通行很是便捷安全。
“四网融合”蓝图落地
“再后来,我们家买了辆自行车代步,我随便去哪里都要骑它。当时一户人家只有一辆自行车,全家出行除了靠步行外,就靠这辆自行车了。要去外省市或者金山枫泾等地方,就要到松江火车站去挤火车。”沈先生将他的出行方式变迁史娓娓道来,“有一回,我骑车去朋友家玩,晚上要回家时发现车被偷走了,当时真是又恨又怕,回家都不敢对父亲讲。”沈先生笑着回忆。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松江流行起载客双座三轮车和燃油、电力助动的载人非机动车。“在路边挥挥手,骑三轮黄包车的大叔就会前来载客,讲好目的地谈完价钱,客人坐上车就走,价格一般不会超过5元。三轮黄包车就是那时的‘出租车’,随处可见,招手即停。”谈起儿时的乘车经历,“90后”夏女士历历在目的不仅有三轮黄包车,还有铰接式大客车,“小时候,城区的公交车有前后两个车厢,车箱体有通道相连,乘客能自由走动,车速很慢。那时顽皮,我一上车就喜欢在车厢连接处走来走去。”关于乘公交,“80后”沈女士同样深有感触:“小时候喜欢把去上海市区称为‘去上海’,或许是因为车程太长吧。”她回忆,“那时去徐家汇要一早起床,跟着妈妈走到人民路汽车站,在售票窗口买票乘沪松线到上海体育馆站,再转乘轨交才能到。现在不同了,乘上轨交9号线就可直达徐家汇。”她说,“公交、轨交、自驾、高铁,出行方式各种各样,随意选择,相同之处就是很便捷。再过不久,有轨电车也能乘啦!”
地面公交是松江市民接触最多的交通工具。松江汽车客运始于1932年松汇公路筑成时。经历“交通牌”“解放牌”铰接式大客车时代,上世纪90年代后,松江公共客运汽车逐步更新换代,不久开始使用空调车。到了本世纪,那些笨重的和个别两车厢的公交车渐渐更新为现在的红白相间的车型,车内装有报站器、led显示屏、视频监控系统及自动投币机、刷卡扫码一体机。我区现有运营公交线路160条,今年,松江公交深化镇域公交改革,构建全区“一张网”的大公交格局。同时建设智能公交,今年底城区范围内电子站牌数量将达到178个,53条公交线路的实时到站信息已可通过“上海公交app”查看。
上世纪90年代初,松江人就想建大容量轨道交通线,但一直梦难圆。2007年,轨交9号线一期工程松江新城站至桂林路站开通,松江市民终于实现了这一梦想。今年,最新的轨交9号线线路图已从高铁松江南站延伸至浦东新区曹路站。
2009年,松江进入“高铁时代”——沪杭高速铁路在松江设松江南站,松江新城向南部延伸。而随着沪苏湖高铁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于今年10月8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松江火车站的功能和横贯松江老城区的沪昆铁路将移至高铁松江南站,松江南站也进一步向规模为9台23线的“松江枢纽”转型。在“四网融合”工作中居于首位,对松江未来发展作用最大的第一张网——高铁网络建设逐渐描摹成型。
运力更大、效率更高,松江交通“四网融合”将迎来浓墨重彩的一笔——12月26日,松江有轨电车2号线即将开通试运营。松江有轨电车网络规划7条线路,将有效衔接高运量轨道交通和低运量地面公交,填补中运量交通工具的空白,丰富城市交通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