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 — 2018
“上车请买票,月票请出示”
“滴!”
你有没有留意过公交车上的变化?
一板票夹、一个白色小包和一面小旗子,
许多小朋友都想成为一名售票员,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梦想?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上海公交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纸质车票、月票、预售票已被公交卡、二维码支付或手机取代。 可作为时代的见证,如今他们已成为收藏爱好者的宠儿。
今天,小虹为大家介绍一位来自虹口收藏协会的票证收藏达人,听他讲讲这些老票证背后的故事,一起回溯那个特殊的“票证时代”。
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几天,上海交通发展收藏展正在三山会馆举办。在现场展示的票证中,一半以上是由虹口区收藏协会的史国庆提供的,这些上海公交月票和公交预售票图案精美、品种众多、自成系列,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小小票证伴随公交走过了一个多世纪,记录了公交从无到有,公交线路由少到多、运营能力由弱到强的全过程。
票证见证上海公交变迁
1996年7月23日,上海自开埠以来的第一辆公交空调车,出现在公交五汽公司46路公交线路上,成为上海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成为上海公交百年历史上一件浓墨重彩的大事;
1994年10月20日,上海公交127路首次试行无人售票,为公交全面实行无人售票开了先河。
在史国庆收集的票证中,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都在小小的方寸之间被记录下来,见证了上海的变迁、科技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
全方位展现我国交通飞速发展
除了公交车票、出租车票,整个展览还通过火车票、轨道交通票、黄浦江轮渡票、飞机票等陆路、水上、空中交通票证藏品的展示,全面反映了我国交通的飞速发展,也唤起了一代人共同的记忆,让市民感受到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
而通过自己的收藏引起大家的共鸣,正是史国庆多年来醉心收藏票证的乐趣所在。他最初对票证产生兴趣源于一次讲座,没想到之后竟慢慢上了瘾,因为对出生在50年代的他来说,票证就像“第二货币”,伴随了他的成长。在史国庆的家中,他收藏的票证可谓五花八门,吃的方面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肉票、蛋票及各种蔬菜票等等。此外,还有涉及民众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的票证。
//////////
票证的往事
史国庆回忆道,当时城里人吃饭穿衣也要凭粮票、布票等限量供应。结婚想买个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光有钱可不行,必须先弄到票证。当时他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自行车行业,周围亲戚朋友都来跟他讨要自行车票,着实成了一件令人头疼的事。
把收藏爱好坚持下去
票证如“镜子”,折射出一个物质匮乏时代的影子。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生产力飞速发展,市场物资不断丰富。到1993年底,全国95%以上的市县完成了放开粮价的改革,粮票、布票、肉票等各种票证退出历史舞台。而此时的史国庆更加意识到,应该把收藏票证这个爱好一直坚持下去。通过多年的收藏,史国庆也切身感受到人们消费方式产生的巨变。他感慨地表示,从最初购物,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需要票证,到商场、超市遍地开花,各类商品随意购买,再到如今的网上购物,动动手指就能送货上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的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小一方票证浸透着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真实地记录着计划经济的历史轨迹,也反映了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今年,60岁的史国庆正式退休了,有了更多闲暇时间的他,不仅继续致力于票证的收藏,还经常为各种有关票证的展览奔波忙碌,并经常到社区开展一些专题讲座。他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从小小的票证中看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为我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馈赠,激发人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