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浦东金桥镇居民王欣想带母亲去郊游,母亲却问能否推迟,原来当天有一场精彩的杂技魔术表演配送到社区,她不错过。“开场前半小时,剧场就坐得满满当当,母亲看得很认真,鼓掌特别起劲。”他说,母亲的退休生活越过越精彩,不仅牢记各种文化演出信息,还报名参加了社区舞蹈队,“这与‘最后一公里’的文化建设分不开”。 12月17日,市公共文化配送移动平台第一期正式上线,公共文化配送的最新动态将图文并茂地推送给市民用户。自2016年至今,从市公共文化配送中心组建成立,到初步形成市、区、街镇三级配送体系,再到今年基本实现居村四级配送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离市民“家门口”越来越近,一个成体系、供需精准对接的配送网络显现在上海文化地图中。 以市民需求推动服务供给 2019年市公共文化内容配送菜单前段时间正式出炉。市配送中心发起了公共文化内容配送征集项目展示“集赞”活动,5063个居委专属二微码“安装”在百姓家门口,“落户”手机云端,居民扫码后,可在感兴趣的项目下“点赞”。海量需求数据在市级配送平台汇聚,并进行实时动态采集及需求统计分析,由平台“市民声音”栏目定期发布各区、街镇需求热度排行,最终形成“需求地图”。 以往,公共文化配送由“代言人”,即社区活动中心工作人员点单,供需链上存在“缝隙”;如何匹配信息,令市民的“个性化”需求高效集纳为社区“共性”需求,一直是难点。“我们坚持以需求侧推动供给侧改革,提供市民满意的公共文化产品。”市配送中心主任朱静波总结,“五条路径、三类对象、四季分析、一张地图、多次供需对接会,配送工作向精准化服务迈进。”近年来,各配送中心相继组织全市范围内的市民需求调研,并对每季度实际点单配送数据进行需求分析,以市民实际需求调整公告文化产品“菜单”,文化配送供需精准对接。 多年下来,配送产品中需求最旺的当属文艺指导员。在今年进行的2019年公共文化内容配送项目征集中,前来“应征”的社会主体敏锐地发现指导员征集改“团购”了,首次由单个人员征集转变为向专业机构“打包”征集承担指导员配送项目。上海杰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去年进入公共文化配送体系,产品以越剧演出为主,创始人许杰是越剧陆派传人。开放指导员配送项目征集后,他们当即“揭榜”,并顺利入围。“我们有丰富的专业演员资源。”许杰弟子沈丽介绍,除了越剧团的演员外,他们还整合了一些刚参加剧团的毕业生,“对演员来说,教学不仅能提升自我,还能更好了解社区需求;对群文团队而言,他们可以接受花旦、小生等不同角色的指导。” 文化活动走到“家门口” 时至今日,静安寺街道居民杜晓建仍对“国际博物馆日”的讲座活动印象深刻,“就在居委活动室,我们请来了原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岚。”得益于公共文化配送,源源不断的专家资源、文艺演出、手工体验送入居村,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活动。 明年的市公共文化配送菜单显示,举手参与的社会主体共357家,较往年数量更多。其中,332家单位及1414项产品通过初审,新主体占比44%,新产品占比85%。不仅如此,产品内容也更为丰富多样,其中面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产品947项,面向居村的产品467项,居村产品占比33%。而回到2016年,在征集来年配送产品时,通过资格初审的单位仅224家,申报产品650个。 树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综合性演出为主的民营企业。2011年就加入了市级公共文化配送,节目深受市民欢迎。随着市、区、街镇、居村四级配送体系的基本建成,他们的演出范围也逐步向外扩展。“市民文化节启动当天,我们一天演出场次达16场。”总经理刘凯群感慨,“正是依托公共文化配送,我们才能逐渐壮大,从最早的魔术杂技发展到如今的综合性演艺输出。”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运作着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是一家从事艺术品保税、仓储、物流、展览、文创运营的大型公司。今年,公司主动申请成为配送主体,参与社区公共文化配送,拟推出“西方经典艺术展”和“传统文化非遗民俗展”两个产品。 四级配送网络给居村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变化。“我们第一次来居委演出时,那里什么都没有。”有家配送主体第一次被居委点单时的“手忙脚乱”,场地是临时清理出来的,被分割成两个空间,前面演出,后面是扑克室,工作人员没有经验,临到开场,还忙着找电源、招呼观众……如今,这样的场面再不复见。居委的承接有条不紊,演出场地尽可能地实现“最优配置”,“观众早早等候着,就盼着更多的演出进活动室。” 各区打出“金字招牌” 通过搭建完善的配送网络,上海各区纷纷打造出各自的“店招牌”。 江苏的淮剧、浙江的越剧、无锡的锡剧、安徽的黄梅戏,在“家门口”就能一饱眼福。今年,浦东新区以聚焦“家门口”(四级)文化配送为重点,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采购大会,打通供给服务前端,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推动国家级、长三角、市、区各类文化产品的分级、分类,分批服务区内各个群体,畅通四级文化配送供给渠道。配送部门指导街镇文化中心统筹所在区域居村文化需求,以“团购”方式降低文化产品的采购及供给成本,“精打细算”让市民得到更多实惠。静安区将静安现代戏剧谷、“浓情静安爵士春天”爵士音乐节等文化品牌溢出资源,作为“美在静安”十分钟公共文化圈提升专项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专业“品牌”打响配送“品牌”,不断提升配送产品的质量。 多个区都在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品牌居村活动室。宝山区构建“春之樱、夏之邮、秋之艺、冬之阅”文化四季品牌格局,并将末梢延伸至基层居村,推动“一村一居一舞台”建设。徐汇区评选出了家门口的“最美三室艺厅”,可享有配送额度倾斜、在区级配送平台帐号直接点单等“特权”。松江区走出星级管理的路子,打造出家门口的“百姓艺堂”。 在线下供需对接的同时,长宁、嘉定、闵行等区也积极搭建网络云平台,开展“云配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长宁区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管理网络平台已正式投入使用,功能囊括投标信息管理、投标项目管理、需求管理、专家评审、订单管理等,能在线实现调研、投标、评审、点单、接单、评价等配送功能。依托“闵行文化云”系统中的公共文化资源配送供需管理平台,区公共文化配送工作征集、评审、额度分配、点单、发布、反馈、管理、监督等全过程全部实现线上操作。 朱静波说:“从线上到线下,又从线下走到线上,我们将不断了解需求、不断对接、不断完善机制,建立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立体平台。”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