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风雨兼程 上海外贸谱写新华章
2018-12-18 15:35:00发布73次查看
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重要经验和启示。40年来,上海外贸不仅在规模上实现了由小变大的跨越,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上海持续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40年风雨兼程,上海外贸一路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发展,到浦东开发开放后的快速增长,再到加入WTO后的全面提速,上海外贸进出口总量四十年间增长了160多倍,成为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探索发展时期(1979-1991年),上海在外贸体制上进行以“简政放权”为中心的改革,大力推进工贸结合、技贸结合和各种形式的改革,在外贸业务上进行以“搞活经营”为主旨的探索,推进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浦东开发开放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2-1999年),上海确立了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取消指令性计划,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积极推进“双高”产品出口,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入WTO后的全面提速时期(2000年-2007年),上海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提出了发展“大外贸、大口岸、大通关”的工作方针,在发展规模、运行质量、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提质增效时期(2008年至今),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成立,形成内外贸一体化的管理体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为全国树立了先试先行的标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成为上海扩大开放的又一里程碑。上海外贸,不断在新起点上取得新成就。
——四十载风雨兼程,上海外贸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对外贸易能级不断提升
货物贸易总量持续扩大。1978年,上海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30亿美元,到2017年,上海外贸进出口额已达4882亿美元,进出口年均增幅为13.9%。其中出口1987亿美元,进口2895亿美元,分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69倍和2177倍。上海的贸易伙伴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多个国家扩展至今天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海口岸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2017年,上海口岸进出口额达1.2万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28.5%,全球的3.2%,位居世界城市之首。上海口岸外贸进出口额、口岸出口额和口岸进口额分别为开始有口岸贸易统计的1985年的35倍、66.9倍和19.3倍。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连续8年保持世界第一。今天,约有三成左右的“中国制造”经由上海输往世界各地,也有约三成左右的各国商品经由上海进入中国市场。
服务贸易规模快速增长。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上海国际服务贸易仅限于运输、仓储等业务,总量很小。2000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仅为79亿美元,到2017年,这一数字已经增加到1954.7亿美元,占我国(内地)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28.3%,成为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规模最大的省市,17年间增长了25倍,年均增幅高达20.8%。目前,上海服务贸易伙伴已经覆盖六大洲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与亚洲主要城市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2000年香港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是上海的8.2倍,新加坡是上海的7.2倍;2017年香港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是上海的0.92倍,新加坡是上海的1.71倍。
贸易主体进一步优化集聚。1978年,在本市外贸进出口主体中,国有企业基本垄断了所有进出口业务。现在,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推进对外贸易发展。2017年,上海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进出口3205.4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65.7%,国有企业累计进出口522.3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10.7%,民营企业累计进出口910.6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18.7%。截至2017年底,上海运营中的进出口企业高达4万家,年进出口规模10亿美元以上的达50余家,规模以上服务贸易企业近2200家。
——四十载风雨兼程,上海外贸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不断推进
货物贸易结构持续优化。近年来,上海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持续快于加工贸易,在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突破50%。特别是自主品牌产品增势良好,占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已超过40%。市场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2017年,上海对欧洲、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等传统市场出口1211.7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61%,而在1978年,上海对传统市场出口占当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81%。特别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贸易快速增长,2017年出口额达446.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2.5%。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2017年,上海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70.8%和43.4%。而1978年,上海出口商品构成中主要以轻纺产品、农副产品为主,机电仪化等产品出口仅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2.3%。同时,上海已成为国外中高端消费品牌进入中国的首选地。全国1/3左右的进口汽车、钻石、葡萄酒、乳品,1/2左右的进口化妆品、医药品、医疗器械,超过60%的进口服装服饰,70%以上的进口手表等都是经上海口岸来到全国消费者手中。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服务贸易进出口占上海贸易进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12.6%上升到2017年的29.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信息服务、文化娱乐、专业管理咨询等新兴服务部门占全市服务贸易的比重达到30.3%,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出口占比从2000年的61.6%下降至2017年的24.4%。服务外包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2017年高附加值的BPO、KPO业务占服务外包比重达到48.1%,年离岸执行金额千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41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295家。邮轮旅游快速发展,上海已成为全球第四、亚洲第一大邮轮母港,年靠泊邮轮达到千余艘次,旅客吞吐量突破400万人次。
——四十载风雨兼程,上海外贸与时俱进、一往无前,对外贸易创新发展成果不断涌现
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深入推进。一系列投资领域制度创新在上海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形成更加高效的口岸监管服务模式,国际贸易单一窗口3.0版上线运行,上海自贸试验区货物进出境时间已较全关区平均水平分别缩短79%和32%,物流成本平均降低约10%。服务贸易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在全国率先出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施办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共列出159项特别管理措施,提出18项服务贸易扩大开放措施,11项创新成果被列入全国复制推广经验。
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积极推行自报自缴、税单无纸化等改革措施,通关效率大幅提高。进、出口海关通关时间分别比2015年缩短71.8%和63.6%。出口退税实现全程“网上办理”,机电自动进口许可证办理时间压缩至8个小时。持续清理、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有效降低进出口企业的运营成本。出台中转集拼业务监管办法与制度,通过简易申报、“先进区、后报关”等举措显著提升了运作效率。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成员不断拓展,已有11个APEC经济体的19个口岸加入,成员数量达APEC经济体一半以上。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2018年11月5-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共吸引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超过40万名境内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近百万人入场观展,成交额达578.3亿美元。首届进口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彰显了我国继续扩大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也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进入新时代,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际来看,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很多。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从上海来看,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必须在改革开放再出发上走在全国前列,当好新时代排头兵、先行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巩固外贸传统优势,培育竞争新优势,拓展外贸发展空间,积极扩大进口。在首届进口博览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将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鼓励和支持上海在推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胆创新探索,为全国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这是党中央立足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作出的外贸工作重大战略部署,为上海外贸的新一轮高水平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
“东方风来满眼春,共羽华平再出发”,上海商务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指示要求,立足新时代新起点,以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感、时不我待的强烈紧迫感,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加快建成在全球贸易投资网络中具有枢纽作用的国际贸易中心,为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增添新动能,为我国建成经贸强国做出新贡献。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