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开放 致敬长宁人共同奋斗的四十年
2018-12-18 13:49:06发布67次查看
改革开放40年,也是长宁高速发展的40年。岁月匆匆,光阴似箭,40年光阴弹指一挥间。那些曾经的点滴故事与美好画面,仍在我们内心深处不断沉淀,未曾有分毫褪色,却日久弥香。
1978年,长宁区总人口34.5万人,街道工业工人12266人,街道工业总产值1342万元。商业企业销售额2.35亿元。
资料照片:周家桥地区
资料照片:新泾地区的蔬菜基地
90年代末天山路北侧工厂密集的场景(郑惠国提供)
1983年的虹桥开发区
90年代初,经过加层改造的天山饭店更名为“天山酒家”。(姚海康提供)
90年代初,食品五店生意兴隆,图为国庆促销宣传。(郑惠国提供)
始于1986年,连续举办7届的天山街市闻名遐迩。
30多年前的长宁区依然是农田遍布。当地,聚集了不少的传统化工纺织类的企业。1986年,全国最早以发展服务业为主的国家级开发区,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户长宁。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宁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提升营商环境,一项项改革创新的举措,让长宁从昔日的城乡接合部变成了高楼林立,现代服务业集聚的中心城区。
从虹桥机场一路向东前往上海市区,必定会穿过虹桥开发区,看着高架道路两侧林立的高楼,很难想象,就在4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城乡接合部。
建设中的虹桥开发区
198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虹桥开发区成为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不到两年后,全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试点便在这里取得突破,日籍华人孙中立以2805万美元的价格获得了12000平方米土地的50年使用权。
在此后的十多年里,顶级写字楼,高档宾馆在这里拔地而起,外资企业,进出口贸易公司纷纷聚集。
在虹桥开发区的带动下,长宁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一路呈几何级增长,区内其他区域也以此为依托,奋起直追。
为进一步打好虹桥这张牌,1993年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在虹桥机场东侧落户,联合利华就是首批入驻的跨国企业总部。
90年代的虹桥临空经济园区
建设中的临空园区
如今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74幢商务楼宇里,汇聚了2500多家企业。其中上市公司达到了12家,博士、米其林、杜邦等知名企业总部也纷纷落户。
眼下,长宁区正在积极探索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八张改革特色牌,在行政许可审批,互联网审判新模式等领域,推出便利化措施,一照多址、一证多址、快检快放以及跨区域网络市场协同监管机制也得到了各方的肯定。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