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了一个“灶园”?这让康桥镇新苗村不少村民感到很新奇。年轻的村民前来一探长辈口中的灶头间到底是什么样,年长的村民则来重温当年的记忆。新苗村所在的秀康社区党委书记陈燕介绍,“灶园”展示区是新苗村在推动“美丽庭院”创建工作中打造的一个特色项目,为的是让家乡更具乡愁,让“美丽庭院”建设更有温度。
灶头间当“主角”
“灶园”位于新苗村980号,距离村委会不远。半开放式的展示区,由灶头间、福泉井、壁画和园门映壁四个部分组成。
灶头间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展示区有四个不同的灶头间,按照灶头数量不同,分成一眼、二眼、三眼和四眼。土灶的建造者张桂方,是新苗村土生土长的村民,也是一名老党员。年逾七旬的他,得知村里建造“灶园”时,当即自告奋勇。“我以前就砌过灶台,说实话,现在会做这个的人已经不多了。”他说。
一提起这些不同的灶台,张桂方就关不住话匣子。“一眼灶以前是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用的,农村人家主要是二眼灶,三眼灶和四眼灶不多见,那可是大户人家才会用上的。”
虽然都是新砌的灶台,但老张做得是一板一眼,烟道、大小灶口都栩栩如生、甚至还配上了“小心火烛”的字样。不少上了年纪的参观者看了以后连连点头,说是回忆起了年轻时在灶头前烧水做饭的情景。
浓郁的乡土气息
“灶园”所有的展示,都透露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中间的草坪上,仿制了一口福泉井。张桂方介绍说,以前,不少村民家边都有这样的一口井,既方便生火做饭时取水使用,又带有“福寿绵长”的寓意。
草坪上还有不少“装饰物”——鸡圈里有成群的母鸡小鸡,鸭棚里有几只鸭子,草地上还有两头羊。当然,这些小动物都是模型。
墙上的壁画,如“春耕生产”“耕牛是个宝”等,是由新苗村三组的曹耀民创作的。他的画十分接地气,简简单单几笔,虽不那么精致,却勾勒出浓浓的乡愁。除了壁画,曹耀民还依照过去的样子,在灶台上也画上了“梅兰竹菊”“江南水乡”等各式图案。
开展民俗活动
自从“灶园”造成后,不少村民已经戏称它是新苗村的“文化遗产”。而新苗村也围绕“灶园”开展了不少乡土民俗活动。
不久前,新苗村“家门口”小舞台文艺团队就在“灶园”举办了一次乡土民俗怀旧活动。有人穿着旧式的土布衫,或在灶台边烧水做饭,或在草坪上赶鸡放鸭;也有人身着旗袍,摆出各种姿势拍照留念。之后,童心未泯的叔叔阿姨们还参与了踢毽子、推圈圈、跳皮筋、打弹珠、丢沙包等各项怀旧活动,重温儿时的那段记忆。
陈燕说,打造“灶园”,就是为了让村庄更具乡韵,让家乡更具乡愁,让“美丽庭院”建设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