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魔都100: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见证上海20多年的巨大变化

2018-12-18 6:00:00发布71次查看
  在上海有一个百年老公园—中山公园,以优美的古典景观著称的中山公园吸引了许多老上海人休闲娱乐。但却很少有人知道里中山公园里还藏着一座凝聚力工程博物馆,记录了改革开放在上海的伟大实践,几乎浓缩着一个时代的回忆。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展馆面积1300平方米,里面有很多精致的展厅展馆,通过400余幅照片、300余件实物、100余件艺术品,详尽展示了上海凝聚力工程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和在不断创新发展社会管理模式等方面作出地积极尝试及有益探索等内容。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共分五个部分,分别是应运而生、探索实践、深化拓展、融合互动和凝聚力工程在上海。详细展示了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从长宁区华阳路街道起步,迅速推广到全市,深入推进“凝聚力工程”的建设过程。
一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凝心聚力》雕塑,这是上海油画雕塑院艺术家们集体创作而成。雕塑由前半部分人物圆雕和背景浮雕组成,塑造了上海基层优秀党员干部群像,拮取生动感人的11个真实故事。整组雕塑在中间以红色为背景的上海标志性建筑的衬托下,与顶部灯光向徽凝聚的寓意融为一体。
接着走进,就能看到许多不常见的老式椅子和自行车,特别像小时候的弄堂,会让人回忆起儿时夏天乘风凉的时候,老式蒲扇尤其记忆深刻,有些上海老人有时候还用这种扇子。华阳棚户区实景模型展现了当年的棚户区,透漏着是浓浓的人情味。
还有一些老式煤油炉和马桶,黑漆漆旧旧的煤油炉加煤饼,却给人一种温暖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如今却很难寻觅到。一些老式电话机、收音机和缝纫机,一下把人的回忆拉到了童年,在当年这些可以说是非常高大上稀罕的了,如今却早已被淘汰。
博物馆一角摆着三只铜铃铛也是当年的一个标志物件,那时候棚户区里都是弹格路,居民没有自来水,只能用吊桶打井水。每周四时刻,人们就会摇起铃铛,这时,家家户户的窗子都开了,居民们纷纷出门挑水扫马路。这些早已退出市民生活的“棚户区印记”却在博物馆中却成为焦点。
馆内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区域供人们影片欣赏,以全新的方式再现了昔日居民们居住场景和家长里短的生活。看着凝聚力工程二十年的每一步的足迹很容易被感染,不仅是对于今昔生活的感慨,还能寻找到一段属于过去的回忆,也都能切身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博物馆里还有一块从虹储小区复制来的“感恩石”,墙上展示的凝聚力工程感人故事。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正像一个时间隧道,娓娓道来“凝聚力工程”建设的20年,这也见证了上海20多年的巨大变化。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