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明岛上,女孩从十三、四岁起,就跟着大人学纺纱、织布。一直到二十多岁,都能织上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布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华大地纺织文化源远流长。崇明土布始于元末明初,在民国初年达到高峰,产量高达250万匹。
崇明富庶的土地赋予了土布的根源。这里种植的棉花,具有吐絮畅、纤维长、色泽好等特点。使得崇明土布远销海内外。虽然随着现代纺织业的兴起,今天的土布产业早已不复当年。但每一个生于崇明、长与崇明的女人,灵魂总刻着一点对土布的情感。
崇明土布布纹品种多样,既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具有质地结实耐用。冬天保暖、夏天吸汗的特点,因而自古以来便受到人民百姓的喜爱。而每一匹土布都包含着繁复的劳动,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在崇明乡下的许多人家,至今仍然收藏着家里的老织布机。而土布制作,原本也只是宋荣耀(木棉花手工社创始人)平凡生活中的小小点缀。却因为那不凡的身姿,逐渐吸引了许多同样爱好的客人,促使她将梦想付诸行动。
这里是港沿镇残疾人服务中心,每个周末,宋荣耀都会和“木棉花开”手工社的同事一起来到这里。教授爱好手作的残障人士学习土布制作。作为一家社会组织,公益事业也是他们成立的初衷之一。宋荣耀他们始终觉得,能帮助受助者自食其力,才是真正的公益。在政府支持下,她奔波于崇明乡镇。木棉花开手工社成为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桥梁,同时也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了土布事业中来。
今天“木棉花开”手工社常驻社员,以及实现居家灵活就业的村民,已经达到了30多位。参与过土布课程的村民更是不计其数。木棉花开手工社也成为了上海十佳优秀女性社会组织。但在她心里,崇明土布的未来,可远远不止现在这一点点成就。
手作是人类文明传承最直观的的记忆符号。它提供了生息延绵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作为人们情感沟通的纽带。今天,随着人们对生态价值诉求的提升,崇明土布的自然本真之美让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在这片得天独厚的生态之岛上,土布也许会再次站到时尚的前沿。也许,我们将会再次在崇明听到织布机“咯吱咯吱”的声响,还有织娘们歌谣的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