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新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关爱住院老人纪事
2018-12-14 10:28:12发布45次查看
不愿意吃饭、不知道吃饭,半夜不肯睡觉,拒绝洗头洗澡……在社区老年卫生护理领域,吃饭、睡觉、洗头等看似寻常的小事,统统变成了大事、难事。如何破解?建院时间较早的新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吃饭、洗头等小事着手,为住院护理老人做成了“大事”。
三餐分级分类吃
吃得进还要健康
下午4时,当护理员把晚餐送至病房时,80多岁的失智老人陈阿姨正躺在床上哼着小曲。“只要醒着基本都在哼唱。”据护理员介绍,陈阿姨在中心已住了20多年,刚进来时不能言语,最近几年才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讲话。每日的餐饭都需打碎用勺子喂食,夜间有时还会喝点配方奶粉。中心老年病区的8名医生、17名护士、20名护理员常年负责护理100多名平均年龄80多岁的住院老人,上了年纪的失智老人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
陈阿姨的情况还算乐观,不愿意吃饭、不知道吃饭的老人最让人头疼。以往,对于不愿进食、不能进食的老人,通常采取鼻饲管喂食,今年,为了方便失智老人顺利进食,中心独创了“插管法”。用80毫升的针管吸取流体食物,从脱落牙齿的缝隙旁慢慢注进去。“每次的量需控制在10毫升左右,一针管流食至少需要8次才能喂完。”新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部副主任黄磊花说,这种喂食方法虽然耗时,但它能有效减少传统插鼻饲管带来的痛苦和不便。
在中心老年病区,需要喂食的老人被分成了勺子喂、针管打两大类,专门负责老年病区饮食的食堂每天都会为这部分老人分批次准备半流、全流食物。“即便是流体食物,颗粒大小也不尽相同,用针管喂食的流体食物尤其要打得细碎,成品要看不出包含哪些食材。”食堂师傅将包含肉、土豆、芹菜、鸡蛋的熟食放进了打碎机。据介绍,糊状食物均按照卧床老人的理想体重配置,要求营养均衡、低盐低脂,易于消化。
除去需要喂食的卧床病患外,极少数意识和行动情况相对较好、能正常进食的老人则可到食堂用餐。“马上就到饭点了,我先过来看看电视等着。”坐着轮椅的重症肌无力患者范阿姨在中心已住了七八年,吃饭不用护理员操心。不一会儿,护理员就将热乎乎的饭菜端到了范阿姨面前。“今天吃土豆烧肉、芹菜炒鸡蛋,还有冬瓜汤。饭菜味道一直不错,菜品一般两三天内不会重复。”范阿姨边说边吃了一块肉。
洗头盆挪至床头
洗得净还要舒适
新创插管法、分类分级喂食解决了失智老人进食困难的难题,洗头盆挪至床边则为卧床老人舒舒服服洗头提供了便利。“对于长期卧床的失智老人,洗头洗澡困难不是新近出现的情况了。”中心的护士们说。
有心的护士妈妈在给宝宝洗头时发现,婴儿戴上洗头帽不哭不闹就能洗头发,便到网上挑选了一款适合卧床病人的洗头盆带到中心。“有了洗头盆,我们两三个人只需15分钟就能帮老人洗好头,水也不会溅到床上。”正准备为老人洗头的护理员张阿姨说。洗头盆放在老人头部下方的床头上,床上垫着防水布,张阿姨扶着老人的头,护士谢玲玲试好水温,慢慢地将量桶中的水倒出,浸湿老人的头发并抹上洗发水,为老人做起了头皮按摩。随着盆中的水不断增多,盆底连接的排水管便将脏水排进了地上的接水桶内。洗头盆采用软塑料制成,头颈部位使用了凹槽设计,相对比较舒适。“床上洗头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避免把水弄进老人的耳朵、眼睛里,以防引发中耳炎等感染。”谢玲玲说着为老人轻轻擦了擦耳边的水。
“很多老人洗头发的时候情绪很不稳定,乱动、打人、把盆打翻的情况时有发生,遇到这种情况,不仅需要多安排人手,还需要先安抚好老人。”在老人病房工作了20多年的张阿姨早已习惯了病房老人的“小孩子脾气”。据黄磊花介绍,对于不愿意洗头的老人,通常需要三四个人哄着一起来。如今,病区的老人们每周至少洗一次头,夏天一周至少两次。
聊起这些看似平常却并不简单的小事,中心的医护人员们说:“大多数老人住进来就不会再离开了,直到他们走完这一生。眼下,我们最期待的就是老人们的居住环境能尽快得到改善。”原来,新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着手对老年病区进行翻新装修,老人和医护人员今天将陆续搬进分中心,等病区装修完成了再“回家”。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