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松江新闻

“上海之根”发新枝 人文松江结硕果 ——改革开放40年松江文化发展之路

2018-12-13 0:00:00发布85次查看


松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资源丰富,被誉为“上海之根”,也是上海江南文化的“故土家园”,曾经出现蔚为壮观的云间诗派、词派、书派、画派、曲派等文化艺术流派,对全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松江十分重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断完善各级公共文化设施,从空间打造到文化配送,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了“百姓明星”“中国书法城”“广富林文化”等多个文化品牌。去年5月,我区发布了《人文松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年-2019年)》,为松江的文化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松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资源丰富,被誉为“上海之根”,也是上海江南文化的“故土家园”,曾经出现蔚为壮观的云间诗派、词派、书派、画派、曲派等文化艺术流派,对全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松江十分重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断完善各级公共文化设施,从空间打造到文化配送,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了“百姓明星”中国书法城”广富林文“ “化”等多个文化品牌。去年5月,我区发布了《人文松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年-2019年)》,为松江的文化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文化空间不断扩展

  据老松江人回忆,在1978年时,松江并没有专门的图书馆、博物馆,只有一栋1972年在岳庙旧址上建造的四层文化大楼,里面承载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的功能,十分拥挤。1987年前后,分别建造了专门的文化馆、博物馆,其中文化馆和博物馆一直使用至今。松江县图书馆则在原文化大楼的基础上进行扩建。1978年时的松江剧场,是1959建造的砖木结构剧场,设施设备十分落后。现在使用的松江剧场建造于1987年,为钢筋混凝结构全封闭式剧场,建筑面积2753平方米。
  2000年左右,现正在使用的图书馆建成,位于老城区的老图书馆被拆除。现在的区图书馆,位于松江新城区中央公园内,草木环绕,鸟语花香,总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411平方米,现有藏书70多万册,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可是,随着这些年松江人口的增长,正在使用的文化馆、图书馆、松江剧场等文化空间,已经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了。去年冬天,作为区“十三五”重大文化民生工程之一的人文松江活动中心开工建设。人文松江活动中心由文化馆新馆、图书馆新馆、云间剧院和云间艺术会堂组成。建成后,总建筑面积约6.3万平方米,将与醉白池公园隔岸相对、天桥相通。
  在实体书店方面,1978年,松江只有两家新华书店,一家在中山中路,一家在泗泾镇。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3年,钟书阁在泰晤士小镇横空出世。钟书阁在当时网上书店对实体书店不断冲击的情况下,逆流而上,不仅获誉“上海最美书店”,还被视作中国实体书店转型的一个标杆。目前,钟书阁在全国多个省市已建成约20家分店,形成了实体书店中的“松江现象”。钟书阁获得成功后,我区相继涌现出了山脚下的书店、朵云书院、大众书局,就连传统的新华书店也转型升级加入了“最美书店”集群。
  广富林文化遗址内的朵云书院是一处以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书香根脉为特色的新型多元阅读文化空间,充分集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丰富的出版、艺术品资源,集书房、讲堂、会场、展馆、文苑等多种文化功能为一体,将“人文松江·书香之域”建设推向了新高度。
  在城区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文化空间也不断向街镇拓展。2005年至2006年,岳阳、永丰、中山、方松四个街道先后建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随后,各个镇也开始新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目前,除了广富林街道之外,我区各街镇都已建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文化品牌扩大影响

  今年10月底、11月初,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祖帖故里·云间墨韵”——松江书法晋京展,让全国人民感受到了古代“云间书派”以及当代书法界“松江现象”的魅力。可是,在1978年,松江还没有专门的书法组织,书法爱好者大多在原松江县总工会工人俱乐部开展活动。1984年,松江书法协会成立。2012年7月,松江书法协会更名为松江区书法家协会。
  据区书法家协会会长盛庆庆介绍,我区于2012年底被中国书协授予“中国书法城”称号。2013年,又组织了几次与书法有关的大型活动,如“联合国官员及中国外交官书法作品邀请展”“第二届‘平复帖’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作品展”“大字书法国际邀请展”“当代书法创作研究暨中国书法如何走向世界国际论坛”等。尤为难得的是,我区的书法致力于服务人民,区书法家协会连续3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书法家送万福进万家”公益活动先进集体称号。
  在这些活动中,大家乐于奉献,让书法走进千家万户,为人文松江增加了新的积淀,夯实了松江作为“中国书法城”的基础,进而影响到了成千上万的家庭,使他们爱上书法,并开始书法学习。如今,书法已成为松江公共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成果。
  松江另一重要的文化品牌,就是“百姓明星”评选活动。据区文化馆馆长陆春彪介绍,区“百姓明星”评选活动从2011年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了八届,共选出了80名区“百姓明星”,包括戏曲、声乐、器乐、舞蹈、书法、美术、摄影、朗诵、阅读、民间技艺、收藏等各类群众文化人才。
  更为难得的是,“百姓明星”来自百姓,服务百姓。区文化馆积极利用“百姓明星”评选活动的成果,着力打造文化志愿团队,给“百姓明星”们提供更多的展示舞台,不少人因为被评上“百姓明星”而改变了命运。
  比如车墩镇丝网版画的杰出代表张玉良,他原本是个身患残疾的农民,后来被评上了区“百姓明星”,又参加了区文化馆组织的专业美术培训,并加入了上海市美协,车墩镇还为他成立了丝网版画工作室。现在,张玉良带着好几个徒弟,致力于传承丝网版画。
  与此同时,在区文化部门的引导下,区“百姓明星”积极下基层、进军营、入校园,以及到敬老院、“阳光之家”等地演出,为群众带去优质的文化服务。陆春彪说:“十几年前,区文化馆只有一个沙龙,是唱沪剧的,群众很难看到戏。现在,全区差不多有1000多个沙龙团队,各种文化团队数不胜数。”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欣赏到各类演出。

  文化内涵持续提升

  2014年10月,我区被文化部确定为10个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地区之一。我区采取“1+3+4+x”的建设模式,在全区287个村居建成了标准化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全覆盖,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具体说,“1”即打造一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3”指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演艺厅、一个宣传栏;“4”指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和健康卫生室;“x”主要是根据各单位实际,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主题“厅”“室”,突出“一村(居)一品”特色。
  按照各街镇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群众不同需求,我区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分成“示范点”“标准点”和“功能提升点”三种类型,先行先试的5个示范点,在确保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形成了各自亮点。2016年12月,这项工作通过了国家验收,我区正式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示范区”,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
  今年,市委、市政府将提升全市范围内4500个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的服务功能,作为实事项目加以推广。对此,我区在设备更新和加强管理两个方面下功夫,如对部分居村的数字电影放映设备进行了更新,确保设备完好率,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了《服务规范》和《考核标准》,颁布了《松江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星级”管理办法》,对“文化能人”“文化团队”“文化网格”予以扶持,旨在挖掘发挥居村文化能人的带动作用,强化居村自身“造血”功能。
  以九亭镇三盛颐景园小区为例,该小区文体团队从无到有,如今已形成了20多个团队,涉及舞蹈、时装、刻纸、戏曲、腰鼓、手工串珠、太极拳等,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其中的舞蹈队,队长田春桃带领队员们自编自演了《走向新时代》及以垃圾分类、旅游节等为主题的舞蹈节目,队员们会跳的舞种就有独舞、排舞、民族舞、形体舞、交谊舞等。
  去年5月,我区率先发布了《人文松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年-2019年)》,确定了打造“书画之城”“书香之域”“文博之府”和“影视之都”为特色的文化名城建设目标。一年多来,人文松江建设亮点频现,渐入佳境。比如广富林文化遗址开园,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即将开放,中华“二陆”读书台项目概念方案设计初步完成,人文松江文博精品展示馆正在筹建等等,各方面都在稳步而有效地推进中。
  在影视产业方面,松江起步早、基础好。我区的影视产业依托上海影视产业的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起步,经过20年的发展,已逐步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去年,全区影视产业实现产值302亿元,实现税收20.85亿元。按照上海市文创50条提出的“1+3+x”的影视产业发展格局,我区正在规划建设一个大型高科技影视基地——松江科技影都。
  下一阶段,我区将紧紧围绕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要求,对准主攻方向,充分挖掘松江文化中的江南元素,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江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真正树立“上海之根”的文化标杆。

松江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