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罗泾大烧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落成启用
2018-12-13 14:04:03发布46次查看
今年12月13日是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上午10时45分“侵华日军罗泾大烧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落成启用仪式”在侵华日军罗泾大烧杀遇难同胞纪念地举行。
“侵华日军小川沙登陆地点”为1984年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让历史文物发挥其应有的时代价值和教育作用,宝山区政府部门结合罗泾清心园项目建设,将长期处于产业园区之内的纪念碑进行保护修缮和利用,将“侵华日军小川沙登陆处”纪念碑和罗泾党校内的警世钟一并纳入“侵华日军罗泾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广场”建设工程,进行易地修缮,纪念碑主体墙文字为“侵华日军罗泾大烧杀遇难同胞纪念地”,有力揭示了当年日军登陆时所犯的暴行。日军从登陆之初就开始对中国军民大肆屠杀,奸掳焚杀,无恶不做,给上海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日本法西斯的暴行,通过在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的“预演”,和在进攻南京途中的屡次“演练”,最后在南京达到了顶峰,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事件。
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是要唤起广大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建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以告慰为民族解放而献出生命的先烈们的在天之灵,顺应历史大势、共担民族大义,作出新的历史贡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侵华日军罗泾大烧杀遇难同胞纪念地简介
“侵华日军罗泾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地”(侵华日军小川沙登陆地点)原位于罗泾镇新川沙路以东,川念路以西的小川沙河口江堤边。1973年8月13日,罗泾人民公社在小川沙侵华日军登陆处竖立“永志不忘碑”。1985年9月3日,宝山县人民政府重新立碑,即现在的“侵华日军小川沙登陆处”纪念碑,后名称变更为“侵华日军小川沙登陆地点”。1984年3月19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长期以来,“侵华日军小川沙登陆地点”纪念碑被圈在产业园区之内,周围环境差,道路不畅,标志不明,民众无法缅怀、参观。为了让历史文物发挥其应有的时代价值和教育作用,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关心下,结合罗泾地区清心园项目建设,决定将该文保单位进行修缮、改建,重新建设“侵华日军罗泾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广场”,把“侵华日军小川沙登陆处”纪念碑和罗泾党校内的“警世钟”一并纳入广场内。
根据市文物局的要求及相关文物建筑特征,约请了艺术家余积勇对该项目进行设计。纪念碑主体墙文字为“侵华日军罗泾大烧杀遇难同胞纪念地”,设计采用高度概括的几何形状构成,更好地增强构筑物的纪念性氛围,纪念碑长22 .44米,寓意罗泾大烧杀遇难同胞的人数(2244人),警世钟与纪念碑主体墙的位置关系,更突出主题碑,整个视觉上跟大地融为一体,制造断壁残垣,复制侵略战争被伤害,体现沧桑悲凉的感觉。纪念碑背面的地面铺装采用“侵华日军罗泾地区暴行示意图”,挡土墙采用青砖,增加乡土味,体现宝山地域历史感。整个设计方案竭力体现“纪念哀悼、铭记历史、渴望和平”的主题,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建设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营造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神圣、庄严、肃穆的纪念性景观。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