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精神”大讨论 大家心中的普陀“人设”是啥样
2018-12-13 9:35:00发布55次查看
“普陀精神”是什么? 最近,近十万居民群众、机关干部和商业商务人士参与了普陀区委宣传部牵头举办的“普陀精神”大讨论活动,尽管每个人心目中的普陀形象和普陀精神各不相同,但主办方今天还是选出了20条表述语入围作品并组织首场专场讨论会。
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中,普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历届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砥砺奋进,奋发有为,把一个经济发展、城市建管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滞后的老旧工业区,变为一个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城区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各项社会事业欣欣向荣的新普陀。近年,普陀区进入了经济发展质量最好、城区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党的建设成就最大的快速发展期。
区委宣传部长郝炳权介绍,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普陀精神”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增强全区干部群众对普陀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通过集思广益,凝聚共识,总结提炼出既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又能够概括普陀特点和彰显城区个性的“普陀精神”,为改革开放再出发提供精神动力。
“厚重坚韧”“厚德诚信”“善德尚义”“立德立人”“务实进取”“普惠乐居”“敢于争先”……征集中,普陀区有一些传统美德和城区特质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一个“厚”字代表着这个城区的历史厚重感。英雄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鸿生心目中的“普陀精神”,是“崇文厚德、开放包容、承古谋新、团结奋进”。李鸿生一直以身在“英雄”而骄傲,英雄金笔厂生产的“国民钢笔”,不仅承载着上个世纪人们的美好记忆,也是苏州河畔百年民族工业文明的见证。老普陀人都知道,中国最早的纺织、面粉、电器、化工等民族工业在这里起步,昔日工厂虽然早已转型,但那些承载历史记忆的老厂房正以文化地标和创意产业载体的形式获得新生,一直都是区域发展的依托和潜力所在。
在普陀区老干部局普老宣讲团袁芳荣老人心目中,普陀精神是“质朴宽厚 、击水中流、开拓奋进 、勇立潮头”。甘泉路街道社区干部董慧玲也觉得,“崇德尚实”一直是普陀人共同的闪光点。改革开放40年来,普陀区数十个单位(组织)、近百人获得过国家级荣誉称号,如此多先进典型出自一个区,在全国罕见,一度被誉为“普陀现象”。普陀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杨富珍等一大批工人阶级劳模,也有社会变革时代以残缺之躯保护奥运火炬的金晶、以体育精神感动世界的“中国飞人”刘翔,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草根英雄”,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却在平凡岗位上长期坚守,比如普陀区人民医院护士长于井子,民政干部曹道云、倪辉,小巷总理杨兆顺、梁慧丽等等,普陀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的先进典型人物,一直在激励鼓舞着人们。
还有许多人把“普陀精神”概括为“追求卓越、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团结奋斗”等等,其中饱含着对普陀的情感和期待。普陀区许多机关干部们觉得,相比其他一些中心城区,普陀底子比较薄弱,但努力奋进的脚步从未停下。最近区规划局公布的《区域形态规划展示报告》,发布了普陀区“一轴两翼”空间布局的最新目标以及一大批即将实施的工程项目,让普陀广大干部群众充满期待。在普陀精神大讨论中,区领导这样说,“普陀要追求卓越,始终坚持对标一流、讲究品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要敢为人先,舍得打破“坛坛罐罐”,坚决拆除“篱笆围栏”,推动实现‘换道超车’;要务实进取、兼收并蓄,让各类主体发挥创造活力;要团结奋斗,能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推动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