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前记】
张斌,1967年3月生。曾先后担任金山区教育局副局长,华东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党总支书记、副校长,金山区枫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金山区政府办公室主任、法制办主任、外事办主任。2011年11月起,担任枫泾镇党委书记,一直主导并致力于枫泾特色小镇建设。
一个小镇,1500多年,生生不息,依然保持着生机和活力,定有其好风好水。我极为有幸参与了迄今为止枫泾特色小镇建设的全过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一城九镇”时期的枫泾新镇区域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枫泾镇即被列为全国500家小城镇改革试点镇之一。为方便工作开展,金山县于1996年专门在枫泾成立了小城镇建设办公室,完成了枫泾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编制工作。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是上海郊区乡镇企业发展的旺盛时期,枫泾也借势这股东风,通过工业园区的建设来推动小城镇发展,那个阶段是小城镇建设的“草创”时期。
到了“十五”期间,在构筑特大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城镇体系的大背景下,2001年,枫泾镇被上海市政府列为“一城九镇”改革发展试点镇之一,当时的定位是“以服装机械为产业支撑,以商贸流通、旅游休闲、居住生活等为主体功能,建设具有特色风貌的现代化生态城镇”。
也在这个时候,周边的乌镇、西塘、朱家角等地正蓬勃兴起古镇热,枫泾是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镇,镇党委政府萌生了古镇旅游开发的想法。2001年底成立了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办公室,次年成立枫泾镇旅游公司,正式启动枫泾古镇的开发和旅游建设。这一举措,随着游客的增加,不仅使枫泾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更是让上海这座城市及时保留了成片的明清古建筑群,也让深厚底蕴的古镇人文得以很好传承。2005年,成为上海地区首家被国家住建部评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05年3月,迎来重大利好,枫泾与兴塔两镇合并为现在的枫泾镇,地域面积与地区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后又好事连连,2008年,枫泾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文明镇”,2009年10月,枫泾古镇(枫泾寻画)被评为“新沪上八景”之一,汇聚全国各地农民画的“中国农民画村”对外开放。一系列的荣誉,为枫泾赢得了较大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这阶段,历届枫泾镇党委政府带领干部群众奋发图强,日积月累打下的坚实基础为后来赢得国家级特色小镇等重大机遇做了充分的准备,占尽了发展的诸多先机,应了那句老话,机遇给了有准备的人。尽管枫泾的城镇建设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像泰晤士小镇那样乘势而上,但为下阶段的发展积累了经验,也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城镇建设土地资源。
善战者,求之于势
枫泾特色镇建设起始于2010年,其时我已离开枫泾,在区政府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之便,也算经历了枫泾特色镇的决策过程。在上海市区县规划调整的大背景下,三届金山区委十二次全会通过的金山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明确了金山区“1158”城镇建设体系,枫泾区域发展上升为全区重大发展战略,其中的第二个“1”就是枫泾特色镇。金山对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重视远远早于其它地区,现在看来,当时的战略是富有远见的。眼下特色小城镇建设已在全国如火如荼,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枫泾三桥景色
2012年2月,市政府同意《枫泾特色镇总体规划(2010—2020)》并作出批复,强调枫泾特色镇建设要充分利用上海国际化环境和区位优势,成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放大上海两个扇面功能的重要支点。随后,金山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枫泾特色镇建设的若干意见》(金府〔2011〕3号),明确了新枫泾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作为枫泾特色镇开发主体参与枫泾镇建设和发展。这一决策在枫泾特色镇建设历程中极为重要,没有这一顶层设计,后续发展都是纸上谈兵,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2011年11月,正当特色镇建设徐徐拉开帷幕的时候,我又回到枫泾工作,担任枫泾镇党委书记。2012年5月,枫泾镇特色镇总体规划发布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根据规划,全面提升城镇功能,把枫泾建设成长三角地区综合性节点城镇和上海郊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商务产业集聚区。总规的发布,就如同“发令枪”的枪声,全镇上下为之振奋。同年,我们梳理出g60跨线桥工程、枫叶国际学校项目等20项重点工作,涵盖了产业发展、功能服务、基础设施、房产等各领域,并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先功(能)后形(态)”的原则,大力推进。
不过,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当时的特色镇建设与后来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中的特色小城镇建设是一致的,同一含义,但和特色小镇还不同,前者是城镇体系背景下的小城镇建设,后者是产业体系背景下创新创业的平台建设。现在有很多人把两者混为一谈,很多情况下,大家说起特色小镇,其实包含了特色小城镇。实际上,在发展路径上面,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是迥然不同的。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2013年底,枫泾的经济发展遇到了高速发展后的“回档期”,土地开发与出让受挫,造成资金回笼不及时,为遏制债务高企,又叫停了拟建的许多基础设施项目,但特色小镇在选择具体实施项目上,我们坚持把可持续性和可控制性作为考量的底线。从现在来看,当时调整是及时的,使后几年政府的投入与产出处于良性平衡状态,政府性负债也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枫泾科创小镇
经济滑坡,项目滞后,镇里一些同志对“特色镇”的信心动摇,甚至有的同志开始质疑自己的发展方向。无疑,特色镇建设遭遇了挫折。接过特色镇大旗之后,我也一直问自己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特色镇?怎样建设特色镇?把问题想得越深固然越好,但关键往往不是想深了,而是基本问题还没有搞清楚。
于是2014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组织了一批镇里年轻同志开始研究特色镇,历时大半年,理出了一些头绪,我自己撰写了《大都市周边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一文,因为当时我正在上海一所高校在职学习,正好赶上写毕业论文,一举两得,写了这篇报告。我们对特色镇有了更广更阔的看法,认识到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一定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条件来发展,还要主动承接大城市的功能转移和功能分工,积极向上争取推进以交通为核心的重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又要联动周边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发展,要尝试社会资本和政府合作区域性“ppp”开发的模式,希望市里因地制宜实施“一镇一策”,作为小镇自身要配套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等等。沉下心来研究,让我们有了更强的定力,面对现实问题,反而变得平静而坚定了。
孙子在谋攻中曰: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我认为,对一个地方政府而言,知可以做与不可以做者赢。
也正是这一年,我们果断开始进行战术调整,最终确定了“10+10+8”的细化项目。同时,对经济发展也进行了战术调整。2015年我们痛下决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结构调整,2016年经济增长趋稳,2017年又是快速增长,我们毫不犹豫出手调控,使2018年目标稳稳地锁定在30亿(税收)大关上。一个乡镇,不过30亿(税收)很难说经济强镇。
2015年,在浙江省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背景下,我们也积极尝试产业创新和功能型平台的探索,与上海临港集团联手打造了临港·枫泾科创小镇。说起这个创建过程,还很有意思。2015年4月1日,是愚人节的一天,由于临港集团与金山合作开发的枫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展缓慢,双方主要领导见面商议下一步如何推进。会上头脑风暴,提出在枫泾打造科创小镇的想法。在场枫泾的同志们和临港派出的合作团队当即表示马上推进落实。会后,我问大家:科创小镇,我们明白了吗?结果都摇头。我自己也一知半解,但我也表态了。于是我们马上进行学习研究,对附近的浙江特色小镇走了个遍,边学习、边琢磨。
谁也没有想到77天之后,即2015年6月16日,完成了房屋改造,建立了运营模式,打造了上海临港·枫泾科创小镇,构建“产学研创孵投”大平台大联盟大集成,为创新创业者搭建起航的舞台,还获得了科技部颁发的国家级众创空间,当时在上海远郊这是唯一一家。真是无知者无畏,当初误打误撞的一个大胆的创新实践,现已成为枫泾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为后来打造升级版的长三角路演中心建设,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临港(金山)枫泾先进制造业基地
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其实这条创新之路是我们别无选择的选择,我们还有什么更好、更省的路可走呢?对一个镇级政府来讲,更应该是一种资源整合式的创新。这也正是我们目前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进行合作开发的重要原因。比如,在创新创业、产业转型发展上,我们与上海临港集团合作,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目前,合作的智能制造园一期已完成,二期正开工,三期正拿地;在长三角联动发展上,与上海张江管委会合作,加快推进张江长三角科技城项目;在古镇保护与开发上,联手上海建工集团,共同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古镇。
说起与上海建工的合作,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2016年8月2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利用休假期间来枫泾,我在古街上“邂逅”了韩书记。韩书记对我说,枫泾古镇原生态保护得很好,千万要守住,一定要想明白了再去开发。我抓住这短短十几分钟的见面机会,赶紧向韩书记提出,希望像上海建工这样的国有大企业能够参与枫泾古镇的保护与开发。韩正书记听得很仔细,当场没有表态。事后,韩书记很关心这件事情,询问了政企双方主要负责人的推进情况。后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2016年12月28日,上海建工与金山区人民政府、枫泾镇人民政府合作开发枫泾古镇协议正式签订,2017年上海建工在枫泾建设总投入近二十个亿。
所以,我们以为,小镇建设既是立足自身资源、区域优势、人文历史等要素以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又是汇聚各方发展资源、导入各类要素资源的过程。特色镇启动以来,枫泾紧紧抓住这样的机会,上联大企业、大集团、大院校等各类社会优质资源合作共赢,下联周边东西南北区域小城镇联动发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016年10月,枫泾被国家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评定为全国首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之一,也是沪上三家之一。说起入选过程,还有一个小插曲。我们接到申报国家特色小镇的文件,要求在短短的一周内完成材料申报,刚来的分管镇长有点着急,因为要完成一个特色小镇的规划报告需要一个过程,他问我要不要请专家来组织撰写,我问他申报材料需要多少字,他说四千字,我跟他说,那就不要着急了,我们自己手头上现成的材料也有四五万字了,浓缩一下,没有问题的。在规定的时间内,我们如期上报,不久,如愿入选,也许是笨鸟早出林吧。
我们认为,特色小城镇首先是小镇的基本建设,如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以及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然后才是特色建设,围绕小镇做文章。我们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十二五”期间,我们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做了很大的投入:医疗方面,投资1.5亿改建了枫泾医院的综合病房大楼,并与龙华医院合建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金山分院;教育方面,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把枫泾中学变为它的附属艺术学校,引进枫叶国际学校;文化方面,与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合作,打造“笑天地”,周周有演出,百姓喜闻乐见;城建方面,投资1.3亿打造交通枢纽,等等。这些思考和探索得到了国家发改委有关领导和专家的认同,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
我在五年的市十四届人大代表履职中,一共提出了23件代表建议,绝大多数和小城镇建设有关,希望通过代表的身份把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诉求反映到市级相关层面,呼吁上海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既要大城繁华,又要小镇美丽,欣慰的是超过一半建议已经得到采纳。
枫泾交通枢纽
2017年,是枫泾特色小镇狠抓落实的一年,我们选择了特色小镇建设未来四年要完成的34项重点项目。但特色小镇方案不管听起来多么诱人,说起来多么详尽,如果得不到统一认识和认同,那它就是一张废纸。所以从2017年起,几乎所有镇政府会议室里都安放了一块黑板,要求汇报工作,不能坐而论道,要落地、落图,站在黑板前人人会绘图、讲图,倡导挂图作战,鼓励大家在黑板前互动、答疑、论辩。年初的特色小镇形势任务宣讲,也要求班子成员用黑板解析特色小镇基本思路,直观且言简意赅,听的人不仅易懂,且思想集中。
在特色小镇建设路上,我们大胆向前,同时有一股力量始终在背后支持我们,区里主要领导一直激励我们前行,各分管领导现场办公、推进落实,各部门为我们想办法出主意。自特色镇建设以来,区里大大小小推进会、协调会不下百次,力度之大,少有前例。
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再出发。2017年9月22日,金山区人民政府召开了枫泾特色小镇建设情况通报会,提出枫泾要全力打造上海版的特色小镇。这是在区委第五次党代会明确进一步优化“一城一圈一带”城镇体系建设布局下,制定了《关于加快亭枫城镇发展带建设的意见》和《关于金山区加快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背景下,对枫泾特色小镇建设的一个新目标、新定位,提出了“小镇更新”和“众创汇聚”的发展目标。“小镇更新”主要是以现有资源禀赋为基础,以古镇更新、产业更新、社区更新和乡村更新为内涵推动实现现有存量资源的改造改善、转型升级、功能完善和环境优化;“众创汇聚”以“众创+古镇”为特色,充分利用上海大都市科创资源的集聚和辐射效应,融合科创、农创、文创于一体,为创业者搭建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
这是一个崇尚行动的时代。实际上要说的已越来越少,要做的却越来越多。
2018年是枫泾特色小镇首轮发展布局的收官之年,凝聚一体化发展共识的长三角路演中心建设、承载乡村振兴使命的新义村田园综合体“众创入乡”项目等都将在年内完成,年度目标就是枫泾特色小镇要“初显形态、初见轮廓”。特色小镇是产业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与城镇发展达到一定水准后的客观规律,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特色小镇建设还在路上,前方的路依然不会平坦。我们深深地知道,特色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需要一起交流和沟通,共同解释小镇现象、揭示小镇真谛和预见小镇未来,才会使我们的目标和追求越来越符合实际,但愿每一个成熟或不成熟的见解和认识都跳动着一颗对小镇梦想和信念追求的纯真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