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普陀新闻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当新时代的排头兵、先行者”大调研】 “互联网+”引入地下空间管理——普陀区民防办探索“片区化+洞长制”管理新模式,保障地下空间安全可控

2018-12-12 9:08:00发布73次查看
区民防办探索“片区化+洞长制”模式,强化地下空间管理。全区现有地下空间2569个,其中,公用民防工程408个,非公用民防工程433个,普通地下室1728个。该办从“技防”入手,在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上寻求突破,依托“智联普陀”平台,把“互联网+”引入地下空间管理,探索实施“片区化+洞长制”管理模式。
建立“洞长制”管理机制
“洞长确权”解决了“谁来管”问题。重新明确地下空间管理责任人和管理职责,根据地下空间的不同属性,区别设立“洞长”:公用民防工程“洞长”由民防人员担任,非公用民防工程“洞长”由产权单位人员担任,普通地下室“洞长”由使用人员担任。
“洞长公示”解决“管什么”问题。对全区地下空间重新编码、建档,制作、张贴“洞长”信息公示铭牌,把涉及“洞”和“洞长”信息向社会公布,并公示地下空间使用“负面清单”,既告知“洞长”有所为、有所不为,又为市民联系“洞长”、监督“洞长”创造条件。
“洞的评级”解决“要管好”问题。以“安全”为唯一标准评定地下空间管理等级,“优、良、差”等级在“洞长公示牌”上以“笑脸、平脸、哭脸”对应。根据评级确立检查周期,“优、良、差”分别为一季度一次、一月一次、一周一次。截至目前,全区2569个地下空间中,评定为“优”1986个,占77.3%;评定为“良”280个,占10.9%;评定为“差”303个,占11.8%。
依托“片区化”管理平台
建立发现渠道,解决隐患发现慢问题。开发信息化“巡检系统”,建立三个发现渠道:民防巡检渠道——建立一支50人左右的巡查员队伍,根据评级确立巡查频次,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通过终端反馈至平台;物联感知渠道——依托“智联普陀”平台,在重点地下空间安装多种物联感知传感设备,包括火灾烟雾传感、水浸探测传感、红外入侵传感、“三合一”人体活动监测传感等,实现全时段、全过程远程实时监控;社会监督渠道——在全区地下空间设置“洞长”信息公示铭牌,公示举报电话、微信等,发挥地下空间周边群众力量,监督预防安全隐患。
建立管理平台,解决隐患派单乱问题。在“巡检系统”中通过优化流程、分类管理、统一归档等,实现全区地下空间安全隐患问题数据集中处理,提升处置效率。重点围绕三个环节:“待核查事件”——集中处理“智联普陀”平台转送、“12345”热线派单转送、社会渠道监督报送问题;“处理中事件”——集中公布所有通过巡检、传感、报警等渠道反馈的地下空间安全事件;“查询分析归档”——集中归档全区地下空间安全事件,为后续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建立协调机制,解决隐患处置难问题。针对平台收集的安全问题,设计评判转送机制,根据事件性质,分级响应、分类处置。对于民防部门可即知即办的问题,直接派单给巡查员,由巡查员协调“洞长”第一时间予以解决。对于比较重大的、需要启动部门联动机制处置的问题,通过“智联普陀”平台提交区网格中心,协调职能部门和属地街镇联动处置。对于特别重大的、需要启用区安委会平台的问题,由区民防办按程序上报区安委会督促解决。
提升信息化管理能级
着力提高安全隐患发现率。大大增加地下空间安全检查频次,安全检查覆盖面、安全隐患发现率得到较大提升。今年以来,全区共巡查地下空间三万余次,检查频次同比增加205%;发现各类安全隐患699个次,同比增加1897%。
着力提高安全隐患解决率。今年以来,已清除地下空间隐患669处。
着力提高安全隐患稳控率。对地下空间类型多样、权属不一、涉及多个行政管理部门等情况,进一步建立健全联合处置机制,提高职能部门和属地街镇参与率,初步实现地下空间常态长效管理,为地下空间安全可控提供有效保障。
普陀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