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长”眼中的崇明教育40年变迁
2018-12-12 11:04:21发布54次查看
“那时,学校环境和硬件设施还处于‘原始状态’。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繁荣,造就了学校发展的大飞跃。”有着近40年教龄的原崇明中学校长董耀棠回忆,建校于1915年的崇明中学,原来是一所普通的乡村学校,如今已发展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现代化寄宿制高中。
对于这样的变化,他说,那些年里学校憋足了一股劲,彻底更新校舍,健全规章制度,探索办学特色,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全面发展,学校也一步步成长壮大起来。
在崇明,像董耀棠这样经历学校翻天覆地变化的校长有不少。40年来,如变魔术般,崇明学校的品质和口碑日新月异。
从“贴着”讲台到大数据分享
上世纪70年代,董耀棠高中毕业后来到一所小学教英语。当年,高中学历已算得上是“高等教育”,英语教师更是屈指可数。没几年,董耀棠便转到三烈中学任教。
那个年代,教育资源极度匮乏,教室条件简陋,“一间教室容纳70多个学生,老师‘紧贴着’讲台授课。”董耀棠回忆,教室里是简易的木头桌椅,黑板是水泥墙上面刷漆,操场都是土路,师生加起来不到300人;老师一根粉笔一本书,三尺讲台写春秋;很少见到老师们外出进修学习,更难见到专家来校指导。
由于那时没有系统的教案与辅导书,董耀棠便托亲戚从香港寄回一本英语字典。从此,他上班路上巩固英语单词,回家整理语法知识,再将要点一一写到卡片上。
“现在方便多了。老师们备课直接在电脑上做课件,比以前更直观、简洁、生动、形象。”董耀棠感慨,如今的教育局面已是今昔两重天。过去的黑板变成了电子白板,木教鞭变成了电子激光笔,图书馆、综合教学楼、学生食堂、多功能厅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
的确,近年来崇明教育进入发展快车道。崇明区10多所学校相继竣工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了相关区域入学供需矛盾;通过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崇明区域内教育硬件建设基本达到均衡。
师资力量也在变。教师有更多机会到市区或其他省市甚至国外学习交流,也可请来市区乃至全国专家,提供培训辅导。去年,崇明区还与静安、黄浦两区签约,分别在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合作交流、深化拓展“名校+新校”集团办学模式、深化干部师资培训、加强教育信息化合作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从一纸志愿书到网上填志愿
1977年10月,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在崇明各村的青年之间“疯传”:教育部不久前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学习!读书!参加高考!”成为当时有志青年的统一选择。董耀棠就是其中一员。经过2年准备,他从当年的教育局拿来一纸志愿书报考了大学;1980年,顺利考上大学。
董耀棠说,从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教学教材共进行多次改革,课本逐渐变得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而不再是为了应试教育而学习的教材,“就拿英语教材来说,曾经多为语法教学。现在,除了基本教学,还融入听、说、读、写,充分发挥语言的实用性以及学生的交际能力。”
去年,上海实施新高考,秋季高考科目将“3+1”改为“3+3”。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来学习,不再有明确的文理分科。高考后想填报哪所大学,只需要打开电脑动动自己的手指,所有大学的信息都一目了然。
不仅如此,高考不再“一考定终身”。“如今,高考已不是当年那座千军万马过的‘独木桥’,而是孩子们众多成才道路中的一条。”董耀棠分析称,近年来,教育改革一直在推进,除了高考考试制度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校在自主招生中拥有更多自主权、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等,都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高等教育的殿堂。
从灌溉知识到你讲我听
“那时候学生的学习科目不多,课外活动也很少,最多就是跳绳、丢沙包。”董耀棠对记者说,“如今,学校课程内容更丰富。以崇明中学为例,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出60门左右的拓展课程,让学生根据兴趣‘走班上课’。学校还邀请专家来进行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兴趣班。”
董耀棠对教育理念有一番见解:“教育不应单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让他们真正能走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担任校长期间,董耀棠将“自主教育”引入课堂,学校通过开展个性化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并鼓励、指导教师做名师、当专家,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教师们从课堂的主体变成学生的伙伴,变成了课堂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们走上讲台,大胆讲出自己的设想,再仔细小心地求证——沿袭了几十年的“你教我学,你讲我听”的教学模式,变成了学在教前、以学促教的翻转课堂。
2007届毕业生胡一鸣在校期间是天文社骨干成员。他先后获得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上海赛区第一和第二名。为鼓励胡一鸣圆梦天文,学校拨出经费支持他到北京、印度孟买等地参加比赛。最终,胡一鸣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进入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如今成为清华大学的博士后。2016年2月11日,美国科学家宣布,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首次探测到引力波,胡一鸣也参与其中。
让不同的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不同课程表,这样的生动教学局面,如今已在崇明区各所学校成为普遍现象。在东门中学,“绣me”十字绣社、橙色飞扬记者社、飞歌合唱社、精英“绘”萃国画社等社团,教学融在了兴趣课程里,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研究视野与探索渠道。建设小学建立了“百草园”,以生物养殖为特色,由学生管理养护生物,并将收获的知识用于课程探究……
不仅如此,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也为崇明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岛上的生态文化、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生态环境,成了学生探究的重要资源.
“时代在发展变化,也为教育创造了很多发展契机,作为教育工作者,大家一直在努力,也一直在寻求突破,我对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充满憧憬。”看到崇明的学子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董耀棠深感欣慰。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