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美丽约定 奉贤庄行镇存古村正“破茧成蝶”
2018-12-11 13:23:46发布44次查看
“你看,现在唔呢农村跟城市里也没啥大区别了,宅前屋后,路道河边,到处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望望都很舒心!有个亲朋好友来上门,特别有面子。”家住庄行镇存古村的李大爷一脸幸福地向记者说。
自去年存古村整建制推进无违建村与“和美宅基”后,村内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存古村还被认定为上海市美丽乡村。不久前,存古村“美丽乡村·美丽约定”十条经村民会议通过,农村长效管理也由此走向了正轨。
引总部经济鼓起农民钱袋子
作为庄行蜜梨产销大村的存古村,该村党支部书记宋火良一度是庄行有名的“卖梨书记”。但说起“卖梨书记”这个称号,宋火良却是一肚子苦水。他介绍说,该村种植蜜梨面积上千亩,每年销售期就那么几天,如果销售渠道不通,村民的收入就会大打折扣。如何改变传统销售模式,一直牵挂在他的心头。
此次,借着区内开发总部经济的东风,在村民将梨地和空置宅基房流转到村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宋火良大胆引入资本市场,利用经济杠杆撬动土地附加值,让村民共享收益。存古2组村民袁水石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直以来,袁水石经营着自家的12亩梨园,效益尚可。今年由于身体原因,他主动将12亩梨地交至村经济合作社,随后被一家企业“相中”。不仅如此,由于老袁一家有种植经验,企业还返聘他们管理梨园。宋火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蜜梨生产周期为5个月,老袁夫妻俩光管理费用就能拿到5.5万元,还免去了为销售蜜梨的烦恼。
如今,社会资本参与土地规模经营正成为存古村“三块地”风向标,截至目前,全村有近三分之一梨地已与社会资本签约。
建积肥坑让农业垃圾变废为宝
农村垃圾点多、线长、面广、量大,一直是地方上治理的难题。在先前的创建过程中,存古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实行了干湿分类,并建立了集中分拣点,规范了村民的生活垃圾处理。不过对于更加面广量大的农业垃圾处理,始终让村干部头痛。
宋火良介绍说,自从农村禁止焚烧秸秆后,农民就把秸秆等农业垃圾丢弃在路边、桥洞下、河道中,或者任凭其自行腐烂在田里。不仅不美观,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时间一长,腐烂的农业垃圾气味十分难闻。”今年,该村计划在21个家庭农场内,有针对性的建立积肥坑,目前先行先试的点位已获得成功。
家庭农场主李海英介绍说,秸秆、稻草、豆藤、菜皮、菜叶等体量小的农业垃圾只需直接放入积肥坑,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处理,来年就可作为有机肥还予农田,在变废为宝的同时,还有疏松土壤的作用。
统一“标尺”重显江南水乡
走进存古村姚金8组,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风貌映入眼帘。记者了解到,这些都是村民的老房子,近年来通过自然村落整治点建设,这里正在变得更整洁、更美。
“以前,这里大多以上世纪80、90年代建的房子为主,红砖墙破败不堪,道路两旁杂草丛生,生活污水排水不畅,村民面临着诸多问题。”村委会干部陆美介绍说,村民建房随意性大,占地面积较大,房屋建造不规范;基础设施配套已经跟不上居民需求;环境卫生较差,影响了村落整体生活质量;同时村落较散,给村整治带来了诸多难题。
此次,在“美丽乡村·美丽约定”十条内,明确规定村民建房需保持“七分白三分黑”风貌,村委会则会提供统一的设计图纸供村民选择。用宋火良的一句话说,存古村正在经历一场“蜕变”,很快就会“破茧成蝶”了。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