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静安新闻

静安北部地区医疗服务共同体成立一年,打通分级诊疗绿色通道

2018-12-10 10:46:00发布79次查看

(记者 彭旭卉 通讯员 喻文龙)推进分级诊疗是目前医疗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然而基层服务能力不足、居民信任度不高等问题制约着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为突破困局,静安区卫计委以“大走访、大调研”为契机,紧紧牵住“补短板、强基层”牛鼻子,打破医疗机构制度壁垒,成立了由区域医疗中心市北医院为牵头单位,区属6家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的静安北部地区医疗服务共同体(简称“北部医共体”)。

一年来,北部医共体根据区域居民实际需求,将市北医院作为“中央枢纽”,综合了“专科联盟”和“医联体”优点,通过专家到社区坐诊、开通转诊转检绿色通道、会诊、建立影像检验平台等,把区域医疗中心力所不能及的疑难杂症精准上转至三级医院、将常发病多发病留在基层、将康复期患者下转至周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专科医院,真正“疏通”了上下联动的就医通道,也使区域医疗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大大提高,改变了过往一拥而上、同质化竞争的局面,有效改善了病人健康服务满意度。

提升服务能力,让社区医院“接得住”

医共体从成立之初就着眼于让社区医院能“看小病”也能“诊大病”,在强化基层服务能力上下功夫。

静安北部人口密集,市北医院根据居民需求,有的放矢地安排神经内科、心内科、康复科、外科、眼科等11个科室专家定期在各社区坐诊,统一按社区收费标准收费,有效解决了社区卫生在专科诊疗方面的短板。据统计,专家下沉社区月平均14人次,每人接诊患者近400人次。

为提高检验检查报告准确率、提高医疗设备利用率,减少病人往返,北部医共体建立了影像中心、内镜中心、临检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专项工作组。对于社区医生无法确诊的病症和治疗方案,通过远程医疗系统连线二、三级医院专家,让更多患者得到更及时、更可靠的医疗服务。

“依托人工智能进行‘糖网’筛查,这是我们北部医共体探索用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给居民带来全新的就医体验。”市北医院院长陈俊峰自豪地表示,市北医院早在2017年10月就和国内人工智能公司领军企业airdoc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市北医院建立了沪上首个人工智能眼科应用示范基地,并率先在彭浦新村、临汾和彭浦镇等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眼底疾病人工智能筛查。目前,人工智能筛查技术已为近4000名社区居民提供了糖网和眼底慢性病筛查服务。

加强内涵建设,让患者真正“留下来”

据数据统计,北部医共体承担着近四十万人口的预防、诊治和康复医疗服务任务。作为医共体核心医院,市北医院从床位、设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康复医学科大力支持,专业的康复团队也定期对社区医生进行康复治疗的培训和指导,提升了社区康复服务能力。

今年83岁的方阿婆家住彭浦新村,因脑溢血偏瘫半年,最近的康复机构光花在路上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自从知道家门口市北医院分院开设康复科后,她和老伴非常高兴,第一时间就住了进来。经过一个月的康复治疗,老人的手能动了,也能走几步路了。在高兴之余老人也暗暗担心出院后的康复治疗。谁知,市北医院与彭浦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密切合作,方阿婆刚出院,社区医生就上门为她制订3个月的社区康复治疗方案。“这让我们都吃了一颗定心丸啊。”方阿婆的老伴欣慰地说。如今,在医共体范围内,以往出院后无所适从的患者,重症转至市北康复治疗,轻症康复回社区的理念成为了现实。

打破信息壁垒,让上下联动“更快捷”

为保证转诊转检通道顺畅,减少上下转检过程中患者反复挂号收费开单子的麻烦,在区卫计委科信中心指导下,医共体成立了信息化建设专项组,专攻医共体信息平台建设。

该平台集家庭医生居民健康平台信息库、患者上下转诊转信息、检查申请推送于一体,同时集成了覆盖医共体所有机构的检验、影像、心电图检查结果互传系统,创新性地实现了同一病人在不同医疗机构就诊互通的高效率和准确性。据统计,与2017年相比,2018年医共体转诊转检人次平均每月增长190%,区域内居民越来越认识到医疗共同体上下转诊和绿色通道等政策带来的诊疗便利,优质的医疗资源不仅实现了区域共享,更提升了病人一门式诊疗服务的体验。

如今,静安区北部医共体通过整合区域内医疗机构的发展优势,不仅丰富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项目,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扩大医院诊疗范围,更有效改善了病人就诊体验度。医共体成立以来,患者在区域内就诊比例、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服务能力、双向转诊比例、病人满意度“四提升”,患者就诊药占比和重复检查比“两下降”,居民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改革推进分级诊疗的目的也真正落到了实处。

静安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