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先锋|他是东海上的“守卫者” 20年拯救逾千名海上遇险人员
2018-12-10 13:57:14发布51次查看
人物小传
徐卫国,1975年出生,现任东海救助局救助船队船长,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在2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与他的团队拯救了逾千名海上遇险人员,挽救了数亿元船舶资产。担任救助船长以来,他曾指挥执行多次重大的救助抢险任务,年均执行海上救助任务十余起,救助出动率100%,救助成功率达95%以上,为维护祖国海上交通安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东方网记者夏毓婕12月10日报道:“我要救人,要救活人。”从懵懂的少年水手,到东海救助局最年轻的救助船长,再到“救捞功臣”,这句话是徐卫国在心底时刻提醒告诫自己的声音。二十多来,他劈波斩浪,日日夜夜与大海的殊死搏斗,拯救了逾千名海上遇险人员。如今,他将救助经验归纳总结,组建了东海救助局海上救助技术创新工作室,汇聚更多的力量探索先行。
东海上的“守卫者”
“jade”轮救援、“danum165”轮救援、神舟十号飞船外围保障、“金海西”轮救援、马航mh370客机水下搜救、“桑吉轮”救援……2010年以来,徐卫国执行抢险救助任务100多次,救助遇险人员200余人,救助遇险船舶价值数十亿元,东海海域的重大救助和保障任务中,几乎都有他的身影。
海上救助,既辛苦又危险。谈起为何会选择这份职业,徐卫国长期经历的雨打风吹后布满黑红色斑的脸上,显露出一丝羞涩。“当时刚从上海水产学院附设中专毕业,想法很简单,就觉得救助船平时在岸边待命,离家近回家方便;而且,救捞局船队有远洋拖带任务,年轻人能出国开眼界。”
那年他刚满20岁,第一次随船出海搜救就被晕船感苦苦折磨,甚至还有过“下船就不干了”的想法。当时的他根本没想过自己能一干就是20多年,还在32岁时成为东海救助局最年轻的救助船长。2011年,徐卫国被评为“救捞功臣”,这是一项至高无上的行业荣誉,背后是徐卫国日日夜夜与大海的殊死搏斗。
2016年,强热带风暴突袭东海,装载2.4万吨煤炭的散货船“金海西”轮遇险走锚,不断靠近海底沉船和中日海底光缆。由于“金海西”轮的锚链还拖在水中,救助船螺旋桨有碰到锚链的可能,无法直接靠近。在这样的情况下,徐卫国驾船靠近“金海西”轮,始终保持10米左右的相对距离,足足坚持了1小时,最后在离海底光缆0.5海里的地方成功带缆成功,将船拖至安全海域,船上25人全部获救……
徐卫国常说,很多时候,他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在坚持中看到希望。正是这样的信念让他一次次在怒海狂涛中续写生命奇迹,“全国五一劳动奖”、“上海市先进工作者”、“金锚奖”、“救捞功臣”,这些荣誉就是对他22年不懈努力的认可。
救助上的“创新者”
经历了20余年与海水“打交道”的职业生涯,第一次救助失败时的场景却始终萦绕在徐卫国脑海里,记忆深刻。
那是1995年年初,一艘渔船在福建海域遇险,“那天我们接到搜救中心的消息后,立即将救助船从码头开到现场。”然而,等找到那艘渔船时,渔船已经沉没,船上渔民全部失踪,最后只捞出了几具被海水泡得浮肿的遗体。那是徐卫国第一次离死亡那么近,他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恐惧、难过、自责,各种负面情绪占据了他的身心。那刻,一个强烈的念头在他脑中迸发:“救人,就该要救活的。”
自那以后,如何能更好得提高救助成功率,成为徐卫国日思夜想的问题。他仔细观察,认真总结,不断成长。利用闲暇时间,他把船上所有进口设备的英文说明书翻译成中文,还背得滚瓜烂熟,既提高了英语水平,又熟悉了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像了解自己身体一样了解它们。
此外,为更好地研究救助技巧总结经验,2016年,“徐卫国海上救助创新工作室”成立,并荣获市总工会“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工作室成立以来,徐卫国领衔设计制作了应急拖带用锚,增加救生吊篮减震装置、改进溢油回收装置等创新设计,在救助技术应用方面收获累累硕果:申报1项实用新型技术专利,撰写8篇论文,发表在《航海技术》《中国救捞》《中国水运》等专业期刊上;参与编写多个海上救助课题,多项改革运用于救助实践。
此外,工作室还带训了4名船长,12名驾驶员,4名水手长,救助船舶管理方面也推出“船舶物资货架式管理”、“插卡式管理”等,为船舶管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徐卫国把身心都献给祖国的海上救助事业,成为先锋模范,成为许多人眼中的英雄,成为东海上生命的守望者。正如他的名字那样,徐卫国默默守卫着祖国海上安全。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