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上午,区中心医院首例经“导管+支架+弹簧圈”介入栓塞手术挽回生命的脑部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王女士康复出院。这标志着医院神经外科在神经血管介入治疗领域实现了出血性、缺血性脑部急症病种的全覆盖,意味着“导管+支架+弹簧圈”介入栓塞手术能广泛应用于脑部急症病种治疗。
两周前,46岁的王女士在家中突发头部剧痛倒地,意识不清,被家属紧急送至区中心医院。经初步判断,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确认出血位置尤为重要!”接诊医生随即请示神经外科主任方俊,对王女士进行了进一步检查。检查提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这种情况相当危险。”据方俊介绍,脑动脉瘤是一颗“不定时炸弹”,就算没有破裂也会逐渐长大,压迫周围神经组织,从而引发其他病症;一旦破裂出血,则会导致患者脑溢血死亡,速度极快,很多患者甚至来不及送至医院救治。40~45岁是脑动脉瘤“爆破”的活跃阶段,因此中老年人因脑部出血猝死并不鲜见。
王女士的出血位置位于前交通动脉,该位置连通人体左右半脑,实属要塞之地。经综合评估,神经外科团队决定进行介入栓塞术治疗。“早前,我们医院通常对此类患者采取传统的开颅手术治疗。其实,新式的介入术也不失为治疗动脉瘤破裂的好方法,且对脑部损伤较小,但选择哪种方式要看动脉瘤的具体位置。”经过长期临床探索,神经外科目前已经具备施行介入术的条件。简单说来,介入栓塞术就是采用双微导管加支架辅助技术,将比头发丝还细的弹簧圈通过微导管传送至患者的动脉瘤破裂处,等弹簧圈到位后,致密地填塞住动脉瘤破口。“堵住了缺口还要保证血管畅通。”手术医生为王女士置入了支架,以撑起动脉。“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整个手术做下来至少要3个小时。”方俊坦言,脑部手术难度相对较大,需要医生极为细心。据介绍,以往由于医疗技术局限,动脉瘤破裂患者若不及时送至医院,获救几率相对较低,加之路途颠簸也会加重病情,轻则影响恢复、重则丧命的情况并不少见。此次通过“导管+支架+弹簧圈”施行的介入手术,成功挽救了患者,实现了区中心医院神经外科破裂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零的突破。
除了出血性脑部疾病,缺血性脑部疾病也严重威胁生命健康,而大家通常所说的脑梗就是典型的缺血性脑部疾病。前几天,60多岁的张大爷因胆囊结石入住医院手术治疗,术前准备阶段却发现左手突然抬不起来了。消化外科护士发现情况不对,结合张大爷有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初步怀疑张大爷可能患了急性脑梗,随即联系了gicu和神经外科。果然,张大爷左脑中动脉完全闭塞梗死。此情况下,医院神经外科利用“支架+导管”介入术及时为张大爷取出血栓,畅通血流,恢复了大脑功能。
脑部疾病病发有明显的季节性,秋末冬初气温骤降,血压波动大,动脉瘤、脑梗等脑部急症易发。神经外科医生提醒广大市民,有家族史、相关病史(多囊肾、马凡氏综合征、高血压等),常头痛的人都需定期去医院筛查。另外,脑梗和动脉瘤发作防不胜防,一旦在家里发作,家人应立即将患者放平,避免任何肢体上的晃动、保持情绪稳定,立即呼叫救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