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徐汇区 “一步一景 十步一史”永嘉新村这条弄堂的前世今生

2018-12-7 11:43:23发布55次查看

据徐汇区消息,永嘉新村(永嘉路580弄)位于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简称“衡复风貌区”)。衡复风貌区是中心城区优秀历史建筑较为集中的区域,区域内西班牙、法式、英式风格的建筑不胜枚举。
  永嘉新村所在的永嘉路修建于1920年,初名为西爱咸斯路,1943年更名为永嘉路。高大茂密的法国梧桐掩映各式花园洋房、石库门里弄、现代风格的老公寓、新式里弄洋房。它们静静诉说着永嘉路上数不尽的人文历史。
  永嘉新村周边的名人
  这条长不过两千多米的道路可谓“一步一景,十步一史”,密密分布着法国建筑大师赉安旧居(永嘉路588号),民国女画家唐蕴玉旧居(永嘉路600号),戏剧家田汉寓所(永嘉路371-381号),翻译家罗玉君旧居(永嘉路555号),红色资本家荣智勋旧居(永嘉路389号),孔祥熙旧居(永嘉路383号)等等。
  永嘉路上的孔祥熙旧居后为上海电影译制厂,《追捕》、《悲惨世界》、《简爱》、《生死恋》等经典译制片都出于此。
  毗邻永嘉新村的有位于衡山路9弄4号的林巧稚旧居(林巧稚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医学家),还有位于东平路9号的“爱庐”(蒋介石和宋美龄曾居住于此)。居民梁建华记得,当年父亲从银行下班回家,时不时会因为隔壁的“蒋公馆”封路,不得不绕道而行。
  23幢房屋的“a字房”、“b字房”、“c字房”
  永嘉新村共23幢房屋,总建筑面积为19,402平方米,为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是上海市公寓式花园里弄的代表。
  建于1947年的永嘉新村曾是交通银行的职工宿舍。“当年,抗战胜利后,一批抗战时撤退在重庆的交通银行职员到了上海。他们好多是‘无房户’,银行就给这些职员盖了房子。”第一批入住永嘉新村的居民李伯伯如是说。
  据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出版的《上海公寓建筑图集》中记载,永嘉新村:“总平面为里弄式,单体平面分‘甲’、‘乙’、‘丙’三种类型。除‘甲’型为三层外,其余均为二层建筑。
  ‘甲’型为蝴蝶式拼接单元,共四排,每层有四个二室户。
  ‘乙’型为四开间拼接单元,共十排,每层有四个二室户。
  ‘丙’型为六开间拼接单元,共六排,每层有二个三室户。
  此外,另有三个拐角单元的组合体。‘乙’型和‘丙’型的居室全部朝南,室内穿堂风良好。居室大小在16.00-18.00平方米之间,用料标准中等,比较经济适用。坊内绿化和道路,均较完整。”
  《上海公寓建筑图集》中所记载的“甲、乙、丙”型公寓,在永嘉新村老居民的口述中则是“a字房”、“b字房”、“c字房”。只不过,顺序正好倒了过来,“甲”型公寓对应的是“c字房”,“丙”型公寓则是“a字房”。老居民所依据的是房屋建造落成的顺序。居民曹校长说:“1947年我们入住永嘉新村的时候,a字b字已经造好了,c字房还在造。”
  《上海公寓建筑图集》以“c字房”为始,将其标为“甲型”,则是因为“c字房”建成后,整个弄堂从“c字房”开始,重新编号排序。居民梁工补充“c字房”由交通银行“沪行”兴建,而“a字”、“b字房则由交通银行“总行”兴建。当时“总行”、“沪行”之间颇有些分别,因此,就连房屋的朝向都不一样。
  “a字”、“b字”房朝南,正门开在永嘉路上。而“c字房”的正门开向衡山路。
  有关居民的居住情况,据不少老居民都回忆,当时“a字房”三间,“b字房”两间,“c字房”可以有四间(由两套两室户组成),房子的分配比照银行的职务级别。当然,这样的分配并不代表永嘉新村现在的居民构成。在五六十年代较为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不少居民将房子让出,或以大换小,“降级”居住。
  近十几年来,房子的外租或出售亦不少见。现在的永嘉新村不仅住着不同职业背景的居民,甚至有二十多户外籍居民。
  从建筑风格上看,“c字房”为水泥拉毛墙面四坡红瓦屋面,“a字房”、“b字房”为双坡青瓦屋面,山墙花、入口雨棚略具西班牙式。据老居民们的回忆,以前窗子外面还有漂亮的铁艺,后来,在全国“大炼钢铁”的时候被“就地取材”了。
  “c字房”中箱子间、壁橱、保姆房一应俱全,厨房间还有烧热水的大锅炉,用的是抽水马桶和煤气。“a字房”和“b字房”底楼有小花园,主人套房外建有保姆房,保姆房也有专门的厕所。公寓构造及装饰,体现了当时上海以银行职员为代表的中等家庭较为优渥的生活。
  单位里是同事,学校里是同学,家里是邻居
  如今永嘉新村的规模较之前缩小了一些。“以前永嘉新村是直通到衡山路那一边的。”老居民吴老师回忆道。现在的年平公寓一带是曾经永嘉新村的一大片空地,有足球场、篮球场,后来还有少体校。居民们回忆,当年的永嘉新村可是小孩子“白相”的好去处,周围孩子们尽数跑到永嘉新村里玩耍。
  现天平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的地方,早年为永嘉新村的汽车间,六十年代汽车间分给了居民居住。其二楼则是永嘉新村的小学“永新小学”。
  除了小学,永嘉新村还有自己的幼儿园。居民梁建华的母亲在自家还开办过免费的托儿所,服务小区家庭。梁建华回忆道:“当年,也就是我现在的客厅,是用来当托儿所的。永嘉新村的好多小孩子白天就在我们家。”
  新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师多数为居住在永嘉新村的家庭妇女。当年,上海市民为了应对公办小学严重不足的问题,创办了不少民办小学。一个著名的例子便是三位家庭妇女创办了后来的建襄小学。建襄小学的故事便是沪剧《鸡毛飞上天》的原型。1966年出生的居民鲍叔叔回忆道:“我小学一二年级都还在永新小学读书的,后来小学就拆了,我们到了永二小学。”永二小学于1999年并入建襄小学。
  老居民李伯伯的概括颇具代表性:“我们永嘉新村的人,在单位里是同事,在学校是同学,在家里是邻居。”永嘉新村的兴建背景,相关设施及早期的居民构成,根本上塑造了永嘉新村的整体氛围与社区形态。“同学”、“同事”、“邻居”这样特殊的关系支撑起了永嘉新村居民之间紧密而深厚的家园情感。
  尽管,在后来的岁月里,居民的变动较为频繁,不少老居民也已经搬离永嘉新村,新居民不断入住,但是永嘉新村的传统却保留了下来,他们亲如一家人。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