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首个成功转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闵行诞生
2018-12-7 9:58:44发布57次查看
区内0.807平方公里面积内的隔离设施、卡口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基本符合验收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同意上海漕河泾出口加工区通过验收。”随着上海漕河泾综合保税区联合验收组组长、上海海关副关长施健宣布,日前,位于浦江镇的漕河泾出口加工区通过验收,正式转型升级为漕河泾综合保税区,成为上海市首个成功转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漕河泾综合保税区自2004年封关运作,目前已汇聚了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和品牌企业,英业达、美敦力等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今年以来全区进出口总值已达363.77亿元,位列全国同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前五。
离市中心最近的综合保税区
综合保税区是仅次于自由贸易区的我国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记者获悉,升级后的漕河泾综合保税区将在原有的外向型加工贸易、跨境电商为主的功能外,进一步拓展国际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外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研发等业务类型。
以保税研发为例,对于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和检验检测企业,在保税区内其进口的研发、检测设备及耗材,都是免关税和免17%增值税的,相比在保税区外,可节约总投资的三分之一。
“近年来,区内企业从单纯的出口需求,不断增长出科创研发、检测维修、第三方物流、高端制造等更高端需求。”漕河泾综保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勇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以人民广场为中心,漕河泾综合保税区目前是距离上海市中心最近的具备保税加工、保税展示、进口跨境电商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
“小而精”复制自贸区经验
此次升级后,漕河泾综合保税区规划总面积为0.807平方公里,具体范围为东至三鲁公路,南至规划道路(围网边界),西至浦星公路,北至中心河。考虑周边交通和规划大小,漕河泾综合保税区主打的小而精战略思路,让更多自贸区经验在闵行落地。
“具体而言,升格为综合保税区,目前看对三类企业最有益。一是生产型企业,升格后综合保税区将从单一的保税加工功能向保税贸易、保税展示、保税物流等多功能拓展,企业能够在区内开展大宗保税交易业务。”
漕河泾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保税物流企业和从事招商引资的企业而言,这也是一则好消息,既可以帮助企业增加配套功能。我们是全市第一家复制自贸区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的保税区,现已出台了17项相关政策。”
心泾物流董事长刘迪告诉记者,一直以来跨境电商受制于出口加工区的业务限制“进区无门”,这使得加工区内企业“出去多、进来少”。而在园区升格为综合保税区后,该公司仅“保税一日游”业务(指利用保税物流园区“入区退税”政策的出口复进口业务),每月就能接到近400单。
推进“保税+”新贸易业态
从功能上看,整合后的综合保税区,将集聚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等不同类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优势,服务于区域对外贸易、外向型经济发展,将辐射带动闵行及周边地区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位于浦江镇的上海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规划面积10.7平方公里,兼具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功能,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重要承载区和闵行“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两大核心园区之一。
“漕河泾综合保税区将与产业基地政策产生叠加效应与互补效应,渗透入5+x的产业链中,支持5+x产业的垂直细分和横向交叉全面发展。”漕河泾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保税区将依托科技城,实现联动发展,体现政策功能互补优势。推进“保税+”新型贸易业态发展,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保税和非保税两种资源,向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