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青年就业服务贵在“链式整合”
2018-12-6 15:41:38发布58次查看
据杨浦区消息:2018年10月下旬,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举办的“乐业上海”第七届职业指导师大赛全面启动。区就促(人才)中心选派武亭、熊晓燕两位首席职业指导师代表全区职业指导团队积极参与比赛。从初赛的艰难突围到决赛的力压群雄,项目案例《杨浦青年就业链式服务》和熊晓燕的个人案例《培训师之路该怎么走》最终踏上最高荣誉台,包揽大赛项目案例和个人案例“双料”桂冠,杨浦区就促(人才)中心获得优秀组织奖。
初赛中,全市16区共有16个职业指导团队和34 名职业指导人员报名参赛;最终6个职业指导服务项目案例和8个职业指导服务个案案例闯入决赛。现在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她们具体的案例吧——
构建全新杨浦就业生态系体系
从创新性来看,杨浦全新的就业生态系体系正在形成。政府、企业、高校、社会舆论在杨浦共同孕育和创造着地区优质创新的就业软环境。青年在家可以足不出户享受陪伴式就业服务的红利,走出社区,可以接受来自企业和社会专业人士组成的启航导师一对一的就业指导。青年扬帆就业湾公众号是政府、企业、指导师与他们信息交流的主渠道。
从实用性来看,链式服务为失业青年和高校大学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程度的就业服务。比如:熊晓燕、孙海芳首席职业指导师工作室采用预约制方式,提供的是贴合个体实际需求的深度指导与跟踪服务;就业训练工场主要服务于长期失业青年,填充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盲点,让职业指导得以实践化落地。
从推广性来看,链式服务以开展“订单式”个性化、精细化服务为特点,形成的是项目优势的群聚效应,为青年提供“组合拳”式的服务体验。参与链式服务的青年可以分步、分期、分级对接一个或多个项目。正因为链式服务项目的独立性和彼此的连接性,促成了单个项目的推广性和整体服务体系的借鉴性。启航导师项目和双指导项目上海理工大学站正式授牌成立。在贵州扶贫协作中,就业训练工场的服务模式推广复制至当地职校,广受好评。
杨浦青年就业链式服务仍在探索地区就业创新的方向。深化链式服务中与高校的对接,杨浦将推出“3π工作法”,把校园精品课程与市场、企业相结合,为企业建立人才储备库,为大学生对接“试错”与实践的优质平台。
杨浦青年就业链式服务有温度、有成效;可借鉴、可复制;好用、好玩!
培训师之路该怎么走
熊晓燕老师案例的男主角——青年求职者刘伟提到:“一到工作,那种疲软感就不自觉的涌上来。”
对于这样的年轻人,熊老师将刘伟的求职问题深入剖析,了解其诉求所在,并最终解决了刘伟的求职问题。
质疑问题本身,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
求职问题的着眼点和出发点,一方面对于求职者来说,他们所关心的是自身价值的市场变现;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所需要的是求职人的市场创造。
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则扮演了沟通者的角色,即如何有效整合资源,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求职问题”也是问题的一种,本质在于诉求的挖掘,不断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通过这“三个追问”,来逐步剖析表层需求中的核心问题,以俯瞰的视角思考,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求职就业的方向。
而这多维度关系的维护,层层相扣,层层递进,本身就是一种“链式化”整合的过程。
2015年到2018年杨浦就业服务的特色化品牌完成了服务内容“碎片化”走向“系统化”的历程,实现了项目运作“各自为营”走向“合力融合”的链接,建立了服务管理“分裂化”走向“统一化”的标准,衍生出杨浦公共就业服务的增值效应。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