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合力共育时代新人
2018-12-6 9:10:22发布46次查看
在杨浦,有一大批未成年人的突出代表:铁岭中学赵思颖,作为上海首位荣获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称号的中学生,曾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接见;杨浦职校学生杨山巍,荣获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复旦附中张镜如、胡叶琛,交大附中张宇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获得者;在全国诗词大会获得冠军的复旦附中武亦姝,获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复旦附中姚紫馨是全国最美中学生标兵;交大附中戴佳宁、少云中学邵逸菲、控江中学余承瑄获评全国最美中学生……这些意气奋发的年轻人,都是杨浦未成年人的榜样。他们的一路成长,离不开杨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这块丰沃土壤的培育。
杨浦有三个“百年文明”(“百年工业文明”“百年大学文明”“百年市政文明”)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未成年人成长提供了具有独特价值的教育环境;“三区联动、融合发展”的理念,整合了区域内高校、企业和社区教育资源,形成了各类学习体验基地,为未成年人走进社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科普环保教育等系列活动提供了丰沛的教育资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使得区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创新机制、搭建平台,打造品牌,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争创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区,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为全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创新机制推动新实践
杨浦区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推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网络,开展新时代合力育人的全新探索。
思想道德建设联席会议机制。杨浦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联席会议由区委办、区府办、法制办、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文明办、综治办、教育局、老干部局(关工委)、法院、检察院、发改委、商务委、建交委、科委等近40家单位和部门组成,不定期组织成员单位参加专项工作会议,研究中央和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中央和市关于全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具体要求,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使得区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一步形成合力。
各成员单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并加强课题与项目的落地研究。四平路街道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杨浦区少年宫、杨浦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案件刑事检察科、延吉街道等单位荣获上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区文化执法大队创新网吧监管体系工作获上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十佳品牌项目;杨浦区教育学院“在人文学科中开展青春期两性情感辅导的方法实践与研究”、杨浦区青少年科技站“高中与高校相衔接培育创新人才的实践研究”、杨浦区同济小学的“‘我是自救小能手’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杨浦区本溪路幼儿园的“开展‘模拟真实社会’幼儿社团活动的实践研究”等研究成果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下功夫,提出并开展了一系列校内外结合的教育主张和实践。
大中小学一体化联动机制。自2014年上海市教委与杨浦区政府共同签署“学校生命教育区域试点工作”以来,杨浦探索构建“横向体现学生年龄特征,纵向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大中小学一体化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杨浦着力打破学段壁垒、学科边界,将原来各学段、各学校自发的、散乱的碎片化教育整合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同步发展的生命教育网络。在资源上充分利用、发挥区域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业优势和丰富资源,通过与高校联盟,高校专业院系与联合研训基地的自主衔接,实现了“科研合作、课程衔接、基地开放、学生互动”的贯通模式。在内容上,以跨学段的区域生命教育联合研训基地为载体,聚焦课堂呈现的问题,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内容贯通与深度递进为目的,开展生命教育课程研发、课堂实践与成果推广。
文明校园联盟联建机制。进一步凸显学校在“三位一体”网络中的龙头作用,2017年,杨浦区文明办牵头成立了杨浦首个四平社区“文明校园”创建示范群。“文明校园”创建群涵盖了四平社区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17所学校,开展了救护员培训、“孟母讲堂”系列公益讲座等区域活动,这是以联盟联建形式打造区域创建特色与品牌,2018年重点开展了“互联网+文明校园创建联盟”的探索,建设形成“文明校园智创联盟”,进一步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文明校园”创建格局。
凸显特色打造新品牌
杨浦区充分调动全社会资源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各部门主动协调、挖掘潜力、无缝合作,在多年的育人实践中形成了一大批的品牌活动项目,共同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与文化血脉。2008年起,杨浦区教育局从老龄化区情出发,以孝道为切入点,区域化推广系列德育主题教育,为培养中小学生良好道德、传承中华美德,树立了区域德育创新发展的典范。自编研发《和您在一起》中小学孝亲敬老读本,并从区域整体高度来推进项目。十年来,共有30余万学生参与活动,该项目获得全国国学优秀教育项目奖,立项为市教委德育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品牌培育项目,2018年获上海市未成年人修身十佳特色案例,还涌现了一批全国、市、区孝亲少年和美德少年。
杨浦区科委开展“科学与童话结缘”杨浦区“全国科普日”品牌活动,提升区域未成年人科学素养,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区域内20余家科普教育基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事业单位通过科普天地、健康生活、科学探究和科普节目汇演等四个板块,集中展示了杨浦的创造活力和创新成果,“看得见、摸得着、能互动”的设备及演出,吸引1000余人参与,为亲子家庭及少年儿童提供了丰富的科普大餐。
2011年,杨浦区民政局在救助站设立杨浦区困境儿童救助保护中心,通过几年的探索及实践,形成了一定的服务理念以及服务模式,并创建杨浦区困境儿童救助“和你在一起——扶苗救助”服务品牌,用专业的团队、专业的社工服务、专业的后勤保障等服务于困境儿童,为困境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2018年,中心共服务困境儿童150余人次,举办困境儿童冬、夏令营,主题沙龙等丰富的课余活动。今年4月,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还对杨浦区困境儿童工作作专题报道。
为了使青少年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从诞生、传播到被确立为国歌的历程,杨浦区文化局依托国歌展示馆推出公共文化创新项目《国歌故事进课堂》在未成年人中间传承爱国主义精神,讲解员自编讲稿制作ppt课件,走进各中小学校讲述国歌背后的故事,如在我国第一个“宪法日”当天,宣讲国歌入宪知识;在聂耳诞辰100周年之际宣讲聂耳的故事等。迄今为止,已开展宣讲逾850场,受益观众近9万人次。杨浦区司法局也专门为青少年安排了《国歌法》《国旗法》讲堂,开设青少年司法专题课,进一步帮助未成年人在头脑中强化依法治国、爱党爱国的理念。
杨浦区体育局依托“白洋淀杯上海国际少年足球赛”品牌活动,培育健康足球文化,弘扬阳光向上的体育精神,对青少年体魄强健和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项赛事创办于2011年,不仅吸引了德国、西班牙、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国家青训强队参与,还将上海青少年足球的风貌通过足球比赛展现给全世界。赛事也进一步推动了杨浦青少年足球发展,进一步发挥了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
爱心暑托班作为杨浦团区委的品牌项目已有5年,每年暑假秉承“爱心暑托班,快乐不简单”的办班理念,把“教育”与“托管”有机结合,运用“众包众筹”的思维,从无到有,不断做大暑托班“朋友圈”。暑托班覆盖面逐步拓宽,整合资源日益丰富,惠及家庭逐年增多,招生人数以每年平均30%左右递增。2018年,设置了28个办班点,58个班次,其中包括10所城市学校少年宫办班点和12个社会机构开办的18个办班点,这一品牌项目还募集了来自7所高校和12所高中的学生志愿者近1200名,服务小学生1800余名。
“爱·陪伴”社区家庭教育工作项目是杨浦区妇联根据不同年龄段和类型的家庭提供的品牌服务。它将父母学堂、亲子阅读、亲子创意美术、亲子运动等受社区家庭欢迎的家庭教育服务送到基层妇女之家,鼓励更多家长将爱的陪伴作为送给每个孩子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从而密切亲子关系,提升家庭教育品质。近1年的时间,为社区广大家庭提供了更全面、更科学的家庭教育服务。
“脑瘫儿童康复夏令营”活动是杨浦区残联拓展特殊儿童康复模式的有益尝试,旨在帮助更多的特殊儿童减轻功能障碍,能够走出家门,走进学校,走向社会,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2018年7月,杨浦区残疾人联合会、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共同举办的第十一届杨浦区脑瘫儿童夏令营如期开营。开班仪式上,脑瘫儿童代表和部分医务人员用诗朗诵、独唱、合唱等节目展示他们康复训练的成果。2008年至今共有200人次通过夏令营活动进行集中康复训练。
“金色夕阳”正能量工作室品牌来自于杨浦区关工委。自2005年报告团成立来,区关工委不断创新载体,依托丰富的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老战士“五老”资源,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主题教育活动。今年,在全区未成年人中开展“奋进新时代,红色永传承”主题教育活动,惠及全区中小学生5000余人次,反响热烈。参加活动的中小学生纷纷表示要珍惜韶华,刻苦读书,不断完善自己,肩负起时代新人的使命和责任。
整合资源搭建新平台
杨浦区立足教育大区特点和“三区一基地”建设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各种实践平台、专业平台、服务平台和网络平台不断涌现,为区域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帮助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搭建实践平台,让成长有收获。2018年10月,中央文明办专门到杨浦调研了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工作情况。从2012年上海开始试点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项目起,杨浦先后在殷行、延吉、五角场镇、控江、四平和大桥等6个街镇落实筹建。各指导站加强功能建设,精心设计开发多种多样且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项目,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深刻体会,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奉献社会,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形成了“整体有特点,局部有亮点,学生有收获”的工作态势。每个指导站将社会实践内容主要设定为“6+x”。6即教育、科技、体育、文化、职业体验、志愿服务六大方面,活动涵盖各年龄段中小学生,为学生提供交流、分享、沟通的实践平台。x即结合社区实际拓展的特色社会实践内容,形式多样,亮点突出。比如,四平街道指导站策划开展的“体验七彩人生——高中生职业体验季”活动,让高中学生走进各种类型的社区单位,体验社区民生。指导站联系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师生团队,共建开展了“创生嘉年华”活动,在社区内掀起了一股创新创意的风潮。近年来,6个社区实践指导站又进一步会同街道社区志愿者服务中心,重点落实了全区普通高中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遴选出符合学生需求的市、区级社会实践基地98个,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普场所、福利院等多种类型的学生实践场所,全区共设立了学生志愿服务岗位20916个。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累计参与实践人数达38000人次,实践时间达310000小时。此外,杨浦区学习办推出了创新活动项目“人文行走”,围绕杨浦“三个百年”的历史,设计人文行走线路,体味杨浦历史文化资源,触摸杨浦城区温度,共计有3000余名未成年人参加实践活动。结合进博会在上海举办,区文明办在各学校遴选了2000多名进博宣传小志愿者,直接参与进博会宣传工作,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们的责任感和爱国情。
搭建专业平台,让交流零距离。杨浦区“心馨家园”心理辅导中心是全市首批区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这一平台以“聆听孩子心声,解答孩子困惑,陪伴孩子成长”为服务宗旨,致力于为全区中小学生建立一个积极的心灵生态环境,为需要帮助的未成年人提供个别和团体的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危机干预等服务。同时,对未成年人及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普及,对全区中小学教师开展相关心理知识的培训与指导。2018年3月至11月,心馨家园的心理辅导志愿者先后在区域各校与街道举办了近80场心理健康教育宣讲活动,直接受益人数达15000人。2018年度杨浦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在五角场万达广场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和家长举办校园心理情景剧展演、大型公益心理咨询活动,当天现场人数达到300多人,90多位家长和孩子与咨询师们零距离交流。
搭建服务平台,让课堂更生动。2016年6月,杨浦第一届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国际研讨会上,区域12个街镇挂牌成立了“一点学堂”。作为街镇开展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服务平台,各街道社区学校以“一点学堂”为载体,开设家庭亲子教育互动学堂,设计和策划各种亲子教育互动活动,架构了丰富的社区亲子教育模式。控江路街道的“一点学堂”秉承街道多代融合特色文化,以非遗文化为传承,设计“亲子课程体验之旅”“学习工匠精神,志者情暖社区”亲子课程体验,通过“多代文化”讲坛、“陶艺课程”体验、“走近非遗”之旅,让更多家庭了解、学习、传承中华文化瑰宝;五角场街道整合创智坊等实践基地教育资源,开展“小水滴旅行”“趣味折纸”“手绘草帽”“手工扇子diy绘制”等多项亲子体验活动。孩子和家长在“一点学堂”平台上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提高了动手能力,更增强了探求自然和科学的兴趣。杨浦区社区学院组建了一支由区域内知名教授、学者,特级校长、特级教师组成的“有道学堂”主讲人团队,担任社区家庭教育的讲师团成员,聚焦社区百姓需求,定制菜单,开设讲座与辅导,激发和释放了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活力。
搭建网络平台,让科技助育人。倡导清朗网络文化,引导未成年人文明上网绿色上网。以小手牵大手推进垃圾分类活动中,杨浦区绿化市容局通过网络平台向全区的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发出倡议,同时开启线上知识竞赛,邀请“绿色大讲堂”讲师团为各集团校开设《学校垃圾分类怎么分》和《我爱我家、绿色行动》等环保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着力提高垃圾分类和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养成勤俭节约、垃圾减量、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以此带动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行动中去。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