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静安新闻

将“幸福”端上来 老人吃饭不孤单

2018-12-5 16:31:00发布71次查看

(记者 彭旭卉)延平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典型的“袖珍”老小区。小区60岁以上老人500多人,独居老人60人,老龄化程度相当严重。

在大走访、大调研后,共和新路街道了解到小区里不少高龄或独居老人存在“吃饭难”问题:平时老人们的子女不在身边,自身身体不好,烧饭吃力,烧一餐吃不完,老是去外面吃又不是个办法,也不健康。为了让高龄独居老人吃上热饭,在共和新路街道的支持下,锦灏居委会筹谋了一处约百平方米的新场地,成立一间集为高龄独居老人助餐、谈心休闲、亲子教育于一体的“邻里客堂间——幸福里弄”。

如今,一到吃午饭的时间,延平小区的十多位老人就会相约来到“幸福里弄”,围坐在一起吃着热乎乎的午饭。老人们说,一顿饭只要10元,不用自己做饭,更重要的是,老伙伴在一起热闹,比吃山珍海味都强。

志愿者烹制“爱心私房菜”

幸福里弄目前有5位志愿者,轮流在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日中午为老人们义务烧午饭。11月16日,轮到62岁的应阿姨进行志愿服务。“我平日里就喜欢烧烧饭,现在退休了也有空了,能为老人们做点事儿心里很开心的。”为了让老人得到更好的服务,如今,应阿姨还动员了自己的亲姐姐一同到幸福里弄为老人们烧菜。

早上7点,应阿姨就约着姐姐出门买菜了。8点不到,姐妹俩就在幸福里弄的厨房间忙活开了,洗菜、摘菜、炒菜……明明步入初冬季节,两人的额头上已微微出汗。“今天为老人准备了红烧肉烧油豆腐、洋葱炒西蓝花、红烧萝卜、豆腐鸭血汤……”应阿姨介绍道,为老人准备的每顿饭都保证有一大荤、一素菜、一碗汤、一小点心。此外,为了让老人的菜式更丰富,5位志愿者们还组建了微信群,将每天烧的菜都事先告知,以免重复。趁应阿姨烧菜时,姐姐忙着将餐具全部用热水烫一遍,再把餐桌擦干净,椅子放整齐,等待老人们的到来。

中午11点半,老人们陆陆续续到齐了,应阿姨开始为老人们打饭。“陈阿叔饭量比较大,你多打一点,他自己有时会不好意思添饭。”“李阿姨不吃肥肉,我已经单独把一块精肉盛出来了,你注意看下,别搞错了。”忙碌中,应阿姨不时地向姐姐嘱咐道。

等18位老人的饭菜都落实好之后,已将近中午12点了,应阿姨和姐姐赶紧吃了一点,就开始打扫卫生。洗碗、拖地、擦桌子,直到下午一点,她们才忙定离开。

一顿饭吃出“幸福味道”

每个工作日中午,家住附近的姜秀华都会步行几分钟,到幸福里弄吃饭,风雨无阻。这里的饭菜少油少盐,营养健康,软糯可口,她很喜欢。“子女平时上班忙,都很担心我一个人在家吃午饭凑合。幸福里弄开张后,子女就不用为我的午饭问题发愁了。”

吃饭之余,幸福里弄更是老人精神交流的“栖息地”。“平时自己吃饭往往几分钟就吃完了。在这里边吃边聊天,胃口都变大了。”86岁的独居老人张招凤笑着说,这几个月在幸福里弄吃饭,自己都长胖了2斤。此前为图方便,张阿婆一般都在楼下的小饭店解决吃饭问题,刮风下雨时就在家喝粥。

记者注意到,很多老人这里吃饭,有了自己固定的位置,“饭友”们坐在一起说说笑笑,热闹非常。吃完饭后,一些老人还会在幸福里弄的会客厅中聊聊天,对老人们来说志愿者、居委干部就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和他们拉拉家常,居委干部也能了解老人的需求和思想动态。

张招凤感慨道,幸福里弄使她的独居生活发生了变化。“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朋友,心情也变好了。”她说,在一起吃饭的老人普遍有这种感受:“在这里,吃饭的‘味道’都不一样了。”

老人欢喜 社区更有温度

幸福里弄如今成了附近小区居民人尽皆知的“网红地”。锦灏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敏杰告诉记者,运行至今,幸福里弄从开始报名的11位增加到18位,如今还有不少孤老和独居老人也想加入。而居民们也感动于社区为切实解决老人“吃饭难”问题所作出的努力,会时不时奉献一点爱心为老人们再添几顿爱心菜。

“关心老人的今天,就是关心我们的明天。”张敏杰表示,通过大走访、大调研了解到独居老人吃饭的问题,在共和新路街道的支持下,居委会运用争取来的新场地,成立的这个集助餐、休闲、亲子于一体的幸福里弄,除了能满足老人的正常生活所需,还可以增进老人之间的交流,能进一步满足社区老人专业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让居民群众满意,也让社区更有温度。

静安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