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18。四十年弹指一挥间。 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题,11月29日下午,第二届上海徐汇区区级机关青年演讲赛决赛在百年老校徐汇中学崇思楼礼堂举行。 来自徐汇区府办、田林街道、龙华街道、徐汇区财政局、徐汇区教育局等单位的11位青年以各自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观察,表达和分享他们眼中的时代,他们心中的家国。 对徐汇区委老干部局的吴越鹏而言,1992年出生的他,2002年第一次坐着绿皮火车和父母亲来到上海。 那时,“魔都”的交通还不算方便,旅游基本靠行走。后来,乘着地铁一号线他知道了徐汇,再次看到繁华璀璨的徐家汇时,这座城市的速度与激情震撼了他。 他说,有人说上海是一座怀旧的城市,与其说她怀念曾有的荣光与时尚,毋宁说她是在告别过去,寻找、再造着新的城市精神;就像石库门房子改造的“新天地”,虽然坐对旧式窗梁,吃着外婆时代的家常菜,滋养的却是年轻人的生活和心灵。 四十年岁月激荡,在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的急迫之后,是不是也会有一种“慢”呈现出另一种美好? 湖南街道的陈玫静回忆起她在上海中学的语文课堂里,和牛娃们分享文字的美好,史铁生的《合欢树》,电影《死亡诗社》。 “慢下来有多美,慢慢地品读一本好书一段文字有多美,通过品读去触摸民族文化的肌理有多美”。 在做武康大楼口述史项目时,他们从139名住户中确定了12位受访者,作为一个北方人,她清晰地感知到上海人对于边界感的尊重,那是一种彼此相安互不打扰的默契,但出乎意料的是,武康大楼的居民们却欢迎这种被打扰,因为这是在抢救一份集体的关于家的回忆! “当阅读和交流成为像空气一样陪伴彼此的习惯时,这种文化和身份的认同会走进每个人的心里”。 执法者的人文底色或许更是这座城市走向文明的标志。 徐汇区公安分局的褚美玲曾经因为“刻板印象”,把一个在看守所里打架的嗜毒者关了禁闭。在对方怨恨和倔强的眼神里,她重新翻出了案卷。原来,那场纠纷并非由他挑起,原来,他尽管罪不可赦,但还扛着照顾老母亲、照顾精神病院哥哥的重任。 “他是个可恨的人,也是个可怜的人,没有谁生来就是瘾君子,纵然在堕落,他始终没有忘记他肩负的家庭责任,我怎么能让他失去唯一的珍贵!”褚美玲联系他母亲所在的居委,联系他哥哥所在的休养院,将亲人安好的信息反馈给他,当真正敞开心扉的谈话发生时,她守护了那星星点点黑暗中的火苗。 而当对方走出看守所前,向这位女警深深一鞠躬,道出“谢谢”两字时,褚美玲说,自己都有一种被救赎的感觉,“幸好我没有因为偏见错过他,错过这段宝贵的经历。改革开放旗帜下的法制建设,改变着执法场所,改变着执法者,也改变着那些走在歧途的人”。 23岁的董立博来自徐汇区政协,他认为改革开放的核心是创新二字,而创新背后则是一代代年轻人的梦想。他以《我和2058有个约》为题,站在再过40年、庆祝改革开放80周年的门槛上回望今天,视角穿越时光隧道,脱口秀的演绎方式幽默感十足。 《从厕所小事情看改革大画卷》、《改革开放40年:我仍是少年》,来自徐汇区委办的靳宁和徐汇区检察院的朱陆奇,不仅让人领略年轻一代对社会的敏感、对责任的担当、对选择的勇气,也看到了新一代公务员队伍丰富多样的构成。 评委之一、曾任徐汇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现任上海交大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的陈高宏认为,改革开放40年,其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一个人生命的长度很难增加,但经历过这个特殊年代,生命的宽度、浓度、体验度必然增加,当天精彩的演讲既反映时代激情,也体现出年轻人的才情。 对时代有兴趣、有欲望去观察,去了解进而推动她,把道理寓于故事中,他代表全体评委向选手致意。 据了解,本次活动由徐汇区委组织部、徐汇区区级机关党工委、徐汇区委党校、共青团徐汇区委主办,面向40周岁以下机关青年,于今年8月正式启动,共有来自47个单位的百余名青年报名参赛。 经过初赛、复赛的激烈角逐,有11名选手进入决赛。最终,湖南街道陈玫静、公安分局褚美玲、徐汇区政协董立博获得一等奖。 (来源:中国文明网 记者:张文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