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这样一家软件园: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大潮中一直勇立潮头,成长为国内响当当的四大软件园之一,它就是上海浦东软件园(简称浦软)。今年底,作为“部市合作”的典范,浦软第五大园区——三林园将投入运行。
此前,以“精耕细作”见长的浦软,已先后建立了张江两大核心园、三林世博园、昆山园。记者了解到,作为浦软首个购地建园的拓展项目,三林园不但将打造成镇级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样本,还将对浦东,乃至上海市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这里将成为上海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基地。
上海的“圆心”:一张产城融合新名片
在很多人眼里,三林贴不上“高科技”的标签。但它真的如此吗?
“我们从上海地图上可以看到,三林位于圆心位置,今后我们将通过产业引入、商业配套、教育资源升级等方式,真正将这里变成产城融合的典范。”上海三林经济园区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晓华说。
2014年,《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懿德PDP0-0802单元局部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式批复,随后,三林经济园也纳入了浦东首批参与转型升级工作试点的镇级产业园区。根据定位,这里将引进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云计算及软件设计类企业,并推动区域总部经济发展。
三林并非第三产业重镇。此前的三林产业构成,三分之一是房地产,三分之二则由本地实体经济等组成。三林经济园区只拥有通用磨坊中国有限公司和卫康光学两家大型企业,缺乏经济增长源动力。
根据最新规划,三林经济园将转型为筠溪科创园(暂定名),逐步构建研发办公楼宇、人才公寓、国际学校、大型商业配套等,成为能容纳3万从业人员的科技产业生活园区。
即将开园的三林园位于筠溪科创园16号地块,是浦软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镇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项目,也是园内首个成形的产业集聚地及科创新引擎。
“我们将全力支持三林园的建设和运营,着力升级周边配套设施与综合环境,将三林镇南部建设成为新的产业高地与人才高地。此外,三林镇十三五规划中的相关政策我们也将尽量向园区内优秀企业倾斜。”林晓华表示。
龙头项目:引领三林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浦软研发楼宇平均入驻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因空间不足,优秀企业项目无法落地,企业离园流失的现象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浦软一改以往“小而美”的精致风格,开启规模化扩张路径,为软件产业的发展谋求更多的承载空间,以进一步彰显示范效应、开拓发展空间、优化生态链条,推动软件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其实,浦软早在2012年就在市经信委的指导下,启动新园区的选址拓展工作。三林园的落地,一方面是响应浦东镇级园区转型升级、合作开发的号召,与三林镇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合力建设。另一方面,我们认为,三林地块地理位置理想,符合当下软件园区发展的需要。”上浦软三林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翎说,“同时,浦软选择在浦东开拓三林园,也显示了浦软‘扎根浦东、服务浦东、与浦东共成长’的决心和信心。作为三林经济园的首个合作方,我们将努力推进三林镇园区经济的转型升级,也继续在浦东打造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的新基地。”
在张翎看来,软件产业园区吸引企业的要素有三:交通、环境、配套。三林板块位于整个上海版图中心腹地,距离前滩仅5公里,是离前滩最近的一个完整的产业集中区块。在上海打造全球科创中心的战略规划中,三林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不仅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前滩、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形成科技信息及现代服务业产业联动,更可辐射康桥工业区、漕河泾出口加工区、紫竹科学园区及闵行开发区等。
而浦软通过20多年的实践经验,已经围绕园区开发建设到运营管理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通过资源整合和平台搭建,积累了专业化、高品质的产品线和比较健全的运营管理机制,包括产品空间规划能力、产业招商集聚能力,客户服务整合能力、新兴产业培育能力、公共平台打造能力和园区综合管理能力等6大核心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13类服务产品,将为三林园的打造和运营提供有力支撑。
据悉,整个三林园项目建成后,预计将吸引超过200家软件企业入驻,每年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上缴税收突破11亿元,创造2万多个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