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松江新闻

勤“体检”巧“开方”提效能优服务 ——区人社局沉下身子大调研推动工作作风转变

2018-12-4 0:00:00发布68次查看

浦南地区经济欠发达、企业相对较少,55~60岁的农村大龄女性再就业困难,但又没有达到领取城乡居民保险养老金的年龄,生活上没有固定经济来源。自大调研开展以来,这一问题被频频抛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的对象就是人,只有沉到一线去,多问多听多想,才能有所作为,也才能不让政策放空。”区人社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多方调研,11月刚刚出台的《本区大龄农村女性养老过渡期生活补贴实施细则》,将让这些处在“空档期”的大龄农村女性每人每月拿到500元的生活补贴。不仅如此,自大调研开展以来,征地养老人员平移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家庭农场经营者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给予参保补贴、“1+10”人才新政落地等问题,都
  在一步步推进解决中。

  回答好三个“是什么”

  “差距、问题、需求是什么?”“解决问题的目标和思路是什么?“”解决问题的举措又是什么?”与通过“念稿子”来传达部署市、区大调研精神不同,区人社局的动员部署会上,全局14个科室按照职能分成四个调研小组,带队的副局长们先后上台讲思路、讲做法,再由局长一一点评。“大家都要回答这三个‘是什么’的问题,从一开始就给了我们压力。”区人社局工作人员说,而调研小组的设立既避免了“一窝蜂”下基层,又减少了“全覆盖盲区”。
  从认清现有问题到寻找潜在问题,再到如何解决问题,在区人社局负责人看来,大调研不是一时之需,而是要转变机关“纸上谈兵”的作风,迈开脚步下一线,深入群众家中问需问计。浦南大龄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镇)异地转移就业的,可以享受相应的岗位补贴,这是区人社局今年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一条措施。在石湖荡镇的一次入户调研,就让区人社局负责人听到了“坐在办公室里听不到的声音”:虽然李塔汇现在归属石湖荡镇,但两地间的距离较远,是否也能算入异地转移就业?最终,区人社局论证后采纳了这一意见。“走出去后确实感觉不一样。”区人社局相关工作人员说,作为一些民生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如果不到基层一线去听一听,政策是否公平合理、执行起来是否有难度,都会成为政策落地过程中的“绊脚石”,甚至会让好的政策成为一纸空文。
  直面基层、直面群众、直面问题,聚焦就业创业培训、社会保障、劳动关系、人事人才和窗口服务水平提升等,一年来,区人社局机关干部们沉下身子走基层,每到一个地方,给调研对象递上一张联系卡,让群众随时能与区人社局“对上话”。

  改进服务提升办事效率

  “现在工伤认定方便多了。”不少办理这项业务的市民反映,如今办理工伤认定不再需要来回奔波了。原来,从前办理工伤认定申请、笔录、交材料需要在区人社局和区行政服务中心间“折返跑”。在大调研过程中,区人社局针对这一问题,将办事窗口进行了归整优化,让市民不再两头跑。不仅如此,走进区人社局底楼办事大厅,窗口服务优化还体现在一个窗口可以办多项事务,改变了过去的“一事一窗”设置,不少市民对此竖起了大拇指。
  大调研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更要促进办事效率提升,增加市民满意度。区人社局下设人才服务中心、就业促进中心、医保中心、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等,都是直面市民的服务部门,如何提高办事效率?区人社局在大调研中了解到许多市民对于专业化的政策解释理解有点困难后,重新梳理政策,在制定政策文件时要求工作人员带回家给父母看、为父母讲解,做到每一项政策都能说得通、讲得清、理解得了。“最近,我们的工作人员都在跑各个街镇、园区和企业宣讲解读,答疑解惑。”区人社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今年以来,区人社局还大力推进便民服务,“一网通办”“小松人才”“码上办”等“互联网+”服务改变了原先坐等企业、人才上门咨询的方式,把服务送到了“家门口”,方便了人才与企业办事,打通了服务人才的“最后一公里”。
  把大调研当作一次自身“体检和改进”的过程,至今,区人社局共开展各类调研229次,发现问题100个,已解决98个,归属其他单位处理2个;其他单位转入区人社局处理问题93个,已解决92个,1个正在协调解决。区人社局负责人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沉下身子深入群众,开展调研,特别是针对高龄老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无保障人群和建筑工地农民工等弱势群体。”

松江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