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业信息 2018年第90期
2018-11-30 0:00:00发布82次查看
我国航空产业发展即将迎来“黄金时期”
“第二届中国太空经济论坛”近日召开,多位业界著名的院士、专家和学者均表示,新一轮技术革命为太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技术支持,我国已经具备了加快推动太空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和良好环境,未来几年是我国航天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国家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一司副司长余琦表示,太空经济已经成为世界航天发展的大势所趋。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随着空间技术的突破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我国已经具备了加快推动太空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和良好环境。2018年是我国航天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我国研制生产的航天器和发射任务创历史新高,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这说明我国航天技术逐步成熟,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局长刘殿勋指出,目前航天产业发展带来的效应逐渐显现。未来几年是我国航天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要坚持创新引领,掌握核心技术,同时也要与“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深度融合,放大航天产业的经济效果。在此基础上,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联合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成立了卫星产业投资合作工作委员会,致力于在太空经济领域为企事业单位发展提供帮助,推动航天产业和地方融合,搭建跨界平台,催生太空经济新业态,进一步促进资本合作,加速市场价值转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分析指出,太空经济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新一轮技术革命为太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技术支持,太空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阶梯和战略支撑。我们应该积极稳妥地发展太空经济,助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发展太空经济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和新期待。
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做了题为《我国深空探测的成就与展望》的报告,重点介绍了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发展战略,讲述了我国探月工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同时,他还介绍了我国未来深空探测发展规划,包括月球探测、小行星探测和火星采样返回等等。叶培建强调,深空探测必将促进太空经济的发展,但目前来看维护太空权益更加重要。我们今天做的一切就是维护太空权益,将来会有大的用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孙为钢介绍,商业航天是在法律准许范围内,遵循市场规律,涉及航天领域的商品交换或服务的经济活动。商业航天的算法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从商业模式的角度,通过产业链、价值链、资本链等维度进行分析;另一种是制定相应商业航天政策,保证国家和民众安全、带动科学技术发展、扩大航天市场和经济规模。他表示,随着航天市场越来越大,太空经济一定会伴随人类发展。
四部委:《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布
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和国资委近日联合印发《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8〕248号。
《计划》强调,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大企业创新转型、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的重要手段。为营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生态,鼓励大中小企业创新组织模式、重构创新模式、变革生产模式、优化商业模式,进一步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计划》明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构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共享资源、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为目标,着力挖掘和推广融通发展模式。通过夯实融通载体、完善融通环境,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提高中小企业专业化水平,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支撑制造业创新,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用三年时间,总结推广一批融通发展模式,引领制造业融通发展迈上新台阶;支持不少于50个实体园区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特色载体;围绕要素汇聚、能力开放、模式创新、区域合作等领域培育一批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构建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培育6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到2021年,形成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注入活力的融通发展新格局。
《通知》要求,挖掘和推广融通发展模式聚焦重点行业领域,围绕供应链整合、创新能力共享、数据应用等当前产业发展关键环节,推广资源开放、能力共享等协同机制,为建设融通发展生态提供有益指引和参考。深化基于供应链协同的融通模式:构建大中小企业深度协同、融通发展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发挥龙头骨干对供应链的引领带动作用,在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形成10个左右带动能力突出、资源整合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大企业。推动基于创新能力共享的融通模式打造产研对接的新型产业创新模式,提高产业创新效率,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大企业建立开放式产业创新平台,畅通创新能力对接转化渠道,实现大中小企业之间多维度、多触点的创新能力共享、创新成果转化和品牌协同,引领以平台赋能产业创新的融通发展模式。围绕要素汇聚、能力开放、模式创新、区域合作等领域,培育一批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促进平台成为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跨界融通的重要载体。推广基于数据驱动的融通模式加速构建数据协同共享的产业数字化发展生态,提高中小企业获取数据、应用数据的能力,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基于产业生态的融通模式选择10个左右创新资源集聚、产业生态完善、协作配套良好的地区,推动基于融通模式的区域产业生态。
《计划》要求,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鼓励大企业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促进生产制造领域共享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重构产业组织模式,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降低自身创新转型成本,形成融通发展的格局。推动生产要素共享。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分享制造平台,有效对接大企业闲置资源和中小企业闲置产能,推动制造能力的集成整合、在线共享和优化配置。促进创新资源开放。鼓励大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建设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向中小企业提供科研基础设施及大型科研仪器,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提供资金人才支持。鼓励大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开展订单和应收账款融资、仓储金融等服务,帮助上下游中小供应商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推动大企业以股权投资、股权质押融资等形式向中小企业提供专业金融服务。推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建立人才工作站、合作开发项目等方式开展人才培养使用的全方位合作。
《计划》要求,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600家细分领域专业化“小巨人”和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开展“互联网+小微企业”行动,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为重点,在各地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培育主营业务突出、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引导成长为制造业单项冠军。实施“互联网+小微企业”计划。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推动大型信息化服务商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应用。推广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鼓励各地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依托云平台构建多层次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推动实施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专项行动,加强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组织、经营管理、安全保障等环节对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
《计划》要求,建设融通发展平台载体。提升载体平台融通发展支撑能力,支持不少于50个实体园区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特色载体;建设500家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300家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建设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依托特色载体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提升平台融通发展支撑能力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增强工业互联网产业供给能力;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引导培育若干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和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的企业级平台;推动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网络安全技术支持服务。
《计划》要求,进一步夯实网络基础、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深化对外合作,打造有利于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环境和机制,释放融通发展活力。夯实网络基础。发挥互联网对融通发展的支撑作用。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企业创新的引导作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创新成果利用效率。推动建立大中小企业共创、共有、共享知识产权激励机制,提升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率。深化对外合作。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投资贸易合作,在大型跨境电商的带动下充分利用跨境网络交易平台进行跨境产品交易、技术交流、人才流动,融入大型跨国公司的产业供应和产业创新体系。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