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由全国40家电视台共同摄制40集大型纪录片《四十城四十年》顺利完成,自12月1日起在40个城市电视台同步播出。宝山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潮涌吴淞口》,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来,宝山从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不断转型发展的辉煌历程。
向砥砺奋进的改革者,致敬!
潮涌吴淞口(一)
上海宝山区吴淞口,黄浦江与长江在此交汇入海。江风海韵的吴淞口,拥有良好的沿江靠泊岸线。四十年前,从空中俯瞰,这里还是大片的农田和村舍。谁也没有料到,在这片既没有矿山,也不产煤炭的土地上,即将崛起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宝钢。
宝钢第一桩
1978年12月23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正式开始。同是这一天,在宝山吴淞口,宝钢一号高炉打下了第一根桩,标志着宝钢正式动工兴建。
钢铁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的基础。1973年,日本钢产量超过了1亿吨,而中国只有2000多万吨,在那个国家亟需提高钢铁产量的年代,宝钢这个当时中国投资最多、规模最大并且全套引进国外设备的头号工程,承载了几代中国人工业强国的梦想。
四十年后的今天,一号高炉迎来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曾经是第一代高炉作业长,也是宝钢投产前派往日本学习新技术的实习生之一——李维国。
宝钢从建设初始,就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当时有一种声音,认为宝钢引进的装备自动化程度太高,担心中国人掌握不了。面对这些质疑,如何尽快掌握核心技术成为了关键问题。
1984年的夏天,日本新日铁公司迎来了一批中国的实习生队伍,他们是宝钢派到新日铁研修学习的技术人员。拍照时,李维国戴上了一副时髦的墨镜,这是他第一次踏出国门。当天他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感悟:怎样才能不辜负党和祖国的重托,心里总不踏实。但无论怎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吧!
在新日铁实习的场景
维国日记
半年之后,带着学习的收获和满怀的激情,李维国回国参与了宝钢的八五.九投产建设。
新的时刻
1985年9月15日,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宝钢一号高炉要点火了。李维国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个不眠之夜。
大概在凌晨5点左右,殷红的铁水从铁口喷薄而出,流向铁罐。宝钢的高炉铁出来了。大家互相祝贺,互相拥抱。
从第一炉铁,第一炉钢开始,经过40年的发展,宝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宝钢股份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
世界500强钢铁企业
千锤百炼,烈火淬金,作为宝钢四十年发展、壮大、腾飞的亲历者,李维国说体会最深的,是邓小平1984年视察宝钢时写的一句题语,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
1984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宝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