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百姓“急难愁” 黄浦区政协走进社区考察民生
2018-12-3 14:22:56发布51次查看
图说:区政协主席左燕率队赴南京东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视察建设情况
民心,是工作的初心;民生,是工作的重点。黄浦区政协的很多协商议政工作,直指与百姓生活相关的社会治理创新与城市精细化管理。对民生的关注,一直贯穿在区政协日常工作的点滴之中。
旧改是最重要的民生
加快旧区改造是黄浦最为重要的民生工作,也是回应百姓,尤其是老城厢地区百姓对美好生活期盼的根本要求,老城厢是黄浦的,更是上海的。
聚焦旧区改造,区政协多管齐下分析现状、研究对策、提出建议。围绕“对接‘留改拆’新政,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主题,召开专题协商会;召开“加快推进方浜路—昼锦路‘蓝绿丝带’方案设计与实施”对口协商会,结合城市更新总体规划、挖掘文化新地标、保留老城厢记忆、传承历史文脉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召开社情民意座谈会,围绕旧区改造难点问题、历史建筑保留保护与居民生活条件改善协同推进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配合市政协“老城厢历史风貌保护与旧区改造对策研究”课题组,实地走访,与居委干部和居民交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
在区政协的建议中,创新点非常多:探索存量土地管理政策,创新存量转型开发机制。建议激发既有产权主体释放更多的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提升区域城市功能和品质;鼓励社会资源、资金更加多元、有效地参与。积极尝试债券、保险等多种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共同参与旧区改造项目;探索建立保留、保护地块定向供地的操作机制,激励、扶持有意向、有实力的开发商和社会资金参与旧区改造工作,促进旧区改造与企业发展、产业提升共同发展,实现旧区改造的良性循环。
委员们建议以“新天地—外滩”生态走廊规划区域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依托,着力打造1条城市文脉主线;以凸显沿线各具特色的片区文化为目标,营造3张城市名片。东段,以拥有150年历史的十六铺码头为起点。中段,以豫园及方浜中路的传统商业文化为特征,串联多个传统江南居住建筑片区。西段,则以新天地近代里弄建筑为特点,呈现出近代历史风貌与现代都市生活并置共存的独特的上海都市文化。
建议风貌保护与民生改善相结合。不仅要求对历史风貌、历史建筑进行妥善保留保护,还要把留住原有生活形态、留住传统居住空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尤其要关注旧区居民中大量留守老人的现状,在改造更新的过程中,了解老人日常生活的痛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适老设计,营造以人为本、有温度的城市社区环境。
完善机制推进美丽家园建设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黄浦区提出打造“美丽街区、美丽景区、美丽家园”工作目标。今年,区政协以“美丽家园”建设为切入点,围绕治理机制的完善,开展专项调研,提出相关建议,共同助力推进“美丽家园”建设。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委员们建议,重点探索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者融合管理模式,按照小区的实际状况,分层分类形成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如针对外来租户多的小区,可以在业委会制度上进行创新,探索设置租户和业主联合共治的新型自治模式;对老旧公房小区,要深入推动物业服务改善服务,适当引入竞争,形成良性的物业服务市场机制。
针对部分居民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委员们建议,重点推进完善社区治理听证会、民主恳谈会、邻里交流会等小模块、低门槛、自由性社区事务参与机制,以小及大地完善社区事务、社区管理信息公开制度,引导居民自主进行社区治理项目创新设计及实践开展,让居民群众从“被领导”转变为“参与方”。
委员们建议构建新型社区互动治理结构,鼓励社区与居民互动参与社区决策、预算、项目推进、评估等,积极探索在物业管理、垃圾分类、居家养老等方面社区共建参与机制,推动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活动,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协商,建立和完善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机制,让群众及时反映问题,保障居民的合理权益。
在运用智慧手段促进精细管理方面,委员们建议,要继续深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在小区环境综合治理上的综合运用,推广具有数据采集功能的智慧垃圾箱、占道报警、手机装修巡检,通过烟雾感知报警器、消防喷淋系统、智慧开门系统、人脸识别技术、nfc综合维保系统等新发明的安装运用,逐步降低安全风险。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如通过手机社工走访记录功能和“全岗通”社区事务查询功能,强化社区动态的记录功能,辅助社区工作者及时处理社区事务、采集民情动态、解决居民困难。
打造精准化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一老一小”总关情。围绕“打造精准化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等事关区域发展和民生的重点议题,由黄浦区政协主席会议成员牵头开展课题调研,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委员们建议,统筹规划,深挖资源潜力,安排落实养老床位等养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将区内淘汰的落后低端产业空间等资源,通过转换置换等多种手段,为养老床位建设挪腾出必要的空间。
建议区政府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在推进养老床位建设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对既定的规划项目制定具体的项目表和时间进度表,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推进项目建设。
精准化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是在建立一个以需求和获得感为导向、正式和非正式照料相结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信息和智能技术为手段的社区养老照料模式,需要做到精准识别养老服务人群、精准供给养老服务内容、精准管理养老服务过程。委员们建议,要尝试建立区级层面上的养老需求数据跟踪和分析模型,可以选择合适的平台、机构或服务场景作为信息点,以探索建立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养老需求动态跟踪的信息网络。
建议通过专业社会组织辅助,逐步建立非正式支持系统,增强家庭、社区、邻里、志愿者在老年人的养老生活中情感关怀以及心理疏导的作用,来补充正式照料体系在人文关怀方面的不足。建议在原有的居家适老改造、居家安防和紧急援助、结对关爱等工作基础上提升量级,构建基于社区、街道和整个黄浦的应急援助体系,探索构建起具有黄浦特色的社区综合照料的模式。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