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金色,意味着收获;拐杖,象征着依靠。在无力前行时,一副“金拐杖”能予人以支撑。2008年8月,嘉定区计生协会联合团区委推出“金拐杖圆梦行动”项目,重点聚焦失独家庭,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料、心理辅导和精神安慰。而彼时还是外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的卫慧,成为了“金拐杖”第一批志愿者。
十年间,卫慧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去看望结对的失独老人,尽一尽“儿女”的责任。在她的带动下,“金拐杖”志愿者队伍也不断壮大,中心共有30名志愿者与镇15户空巢家庭结对,给予老人精神慰藉,健康呵护和生活帮助。
作为志愿者队伍负责人,卫慧先后获评“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上海市“美丽志愿者”、嘉定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嘉定好人、嘉定区优秀志愿组织者等称号;并于2015年3月份入选“助人为乐”中国好人候选人。她说,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成为失独家庭“新女儿”
卫慧的“金拐杖”生涯始于2008年。一得知这个项目,她就递交了报名表,并与陈周村的失独老人姚伯伯、周阿姨结对。周阿姨在儿子去世后健康状况一蹶不振,还患上了精神疾病。
第一次登门拜访,是在中秋节前夕。卫慧回忆,当天她带了一盒月饼,找了一位村里的医生一块儿前往。“人多点,不会让二老觉得唐突。”第一次见面让卫慧印象最深的是姚伯伯的一头白发,“明显比同龄人苍老许多”。那天,卫慧和老人在一起很拘谨,她坦言自己本来就比较内向,怕多说多错;而姚伯伯和周阿姨怕倾诉太多让卫慧难堪,气氛一度有些尴尬。
不过,小小失利并没有打消卫慧的热情。后来只要周末一有空,她就会去看望两位老人,有时还带着丈夫和孩子,就像“女儿回娘家一样”。卫慧陪老人梳头、烧菜、晒被、聊家常,两位老人的心扉渐渐向她敞开。
从普通志愿者到负责人
2013年9月,卫慧发现周阿姨病情反复,随即将她送到了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期间,她不但经常探望,还为周阿姨申请办理了残疾证明。而为帮助周阿姨尽早走出心中阴霾,她自学了精神障碍护理课程。在卫慧的努力下,姚伯伯、周阿姨明显精神了起来,几年来的坚持和付出有了回报。
在志愿服务中,卫慧感到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为此她和中心领导商量,能否在中心招募一批有爱心的“金拐杖”志愿者,让更多失独家庭得到社会关爱。得到支持后,卫慧从一名普通的志愿者转变成团队的组织者。
在她的带领下,30名志愿者与15户空巢家庭结对,并为结对家庭成员建立健康档案。一个电话、一声问候、一句叮咛、一份礼物、一次走访,无不处处展现“金拐杖”志愿的服务精神。从2008年8月至2018年10月,中心金拐杖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次数154次,参与活动人次2341人次,累计服务时间7567小时。
更多受益老人加入队伍
卫慧说,“金拐杖”项目让爱超越了界限,让这些曾经遭受重创的家庭重拾欢声笑语。令她倍感欣慰的是,受益老人中不少开始从受助转为助人,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更多相同命运的父母从悲痛中走出来。
64岁的徐剑英阿姨曾于18年前丧子。最初,徐剑英整天以泪洗面,哭到手脚抽筋,全身僵硬,甚至有些精神错乱。对此,“金拐杖”志愿者很快与她进行了结对。由于两名志愿者都在外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在熟络了以后,徐剑英也常往中心跑,后来干脆也成了一名中心的志愿者,周一到周四上午雷打不动当起义务导医。
“像徐剑英阿姨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十年来,‘金拐杖’受到了许多家庭的肯定;未来,我们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染更多的身边人,让更多人加入志愿者的队伍。”卫慧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