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的故事”征文颁奖与展演活动在长宁区图书馆举办
2018-11-30 14:07:00发布64次查看
今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克服困难,迎接挑战,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着当代中国的好故事。
对于普通中国人而言,四十年前也是照相机进入生活之时,于是从那个年代开始,一张张神态各异、主题鲜明的照片成为很多家庭的珍藏,在还没有录像和手机的年代,照片成为中国人的“独家记忆”,也成为真实记录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生活变化的重要见证。
2018年长宁区读书节举办期间,我们向全社会征集“回眸与展望”——“老照片的故事”,围绕改革开放40年以来,结合老照片中的人物、场景、生活状态的今昔变化,征集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上变化、提升的好故事,好案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以中国梦为引领讲好中国故事。
11月26日下午,“回眸与展望”——“老照片的故事”征文比赛颁奖与展演活动在长宁区图书馆10楼多功能厅举办,主办方向本次征集活动中涌现的优秀作品与作者进行表彰,获奖作者与上海朗诵协会的艺术家们一起为大家展演了其中的精彩故事,一同分享改革开放40周年来,普通群众生活中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
上海朗诵协会副秘书长张红玉女士诠释的《银杏树的故事》,通过长宁区陆家宅地区一颗参天古树,见证了普通人家四十年的生活变迁,也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巨大变化。
摄影爱好者陈关强先生以自己四十年来摄影器材、摄影对象与摄影故事为题材,讲述镜头下上海人生活的变化,方寸镜头间,世界大变迁。
长宁十大“草根作者”之一俞鸿虎先生是长宁图书馆的忠实读者,从江苏路到娄山关路到天山路,俞先生的读书生活伴随着长图的搬迁、发展与腾飞,无论是个人的读书史,还是图书馆的发展史,都印证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升华。
由上海朗诵协会梁大为老师讲述的故事《洗澡》,通过老百姓最习以为常的“洗澡”在不同时代有趣又尴尬的体验故事,折射出上海人独有的一段难忘的生活以及改革开放为普通人的生活带来品质的飞跃。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导、“王小毛之父”葛明铭老师为大家讲述八十年代申请使用液化气的小故事,今昔相比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
恢复高考是改变无数中国人命运的重大决策,也成为改革开放40年来无数年轻人成长成材最重要的基石,《1978,家里出了两个大学生》的作者姚志康先生回忆起自己在1978年帮助两个弟弟复习迎考,并考取大学的故事,反映出「知识改变命运」的主题,也是改革开放给予中国人最大的馈赠。
《致敬菜篮子工程》的作者石惟龄先生以一位数学老师的敏锐,通过数字来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菜篮子”和“饭桌子”上的巨大变化,更以自己切身经历与体会,讲述着改革为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福祉。
上海朗诵协会秘书长吴斐儿女士讲述由长宁十大“草根作者”之一姚一鸣先生撰写的《弹硌路消失前的孩子们》,以过去上海人常见,而如今不见的“弹硌路”反映时代的变迁,老物件的消失,与新鲜事的诞生,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留念,去体验。
刘智慧女士用一篇《十载相思一朝团聚》献给自己与丈夫无悔的青春与真挚的感情,爱情不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漠,家庭却会因为得之不易的团聚而更加幸福,声情并茂的讲述让每个现场读者都感同身受,感动不已。
著名故事家游伟先生以一段讲述浦东新区工作与管理委员会选址的故事,将本次展演活动推向最高潮。浦东新区的开发与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最强音和最前沿阵地,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
时代呼唤着优秀作品,优秀作品则印证着时代的历程,通过本次征文活动,涌现出的征文也真实反映出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四十年不过是历史长河之弹指瞬间,却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聚集起来,就是整个社会的进步,整个国家的发展,整个民族的振兴。我们今天对改革开放40年的回顾与总结,更是继续前进的动员和号令。
长宁图书馆愿同所有的读者与市民共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公共文化与读者服务的道路上携手前进,一起创造更加繁荣昌盛的群众文化、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氛围,生活,因为阅读而更加美好。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