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长宁:可歌可敬的“两弹一星”奉献者

2018-11-30 13:52:00发布61次查看

在周家桥街道一幢普普通通的老公房,住着一对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奉献了终身的老夫妇,男主人叫周玉成,女主人叫周杏娣,两位老人自1959年起就远赴青海到221工厂工作。
221厂也叫做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原国营221厂,是西北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也是原子城的前身。从1958年开始,先后有1.5万名共产党员隐姓埋名来到青海金银滩建设221厂,在此后不到10年的时间内,研制并生产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可以说,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他们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万能工”出手,没有做不成的活
211厂建设完成后,大批工人、大专院校毕业生开始从全国各地奔赴核武器制造基地。周玉成作为一名优秀的技术工人,被组织选中,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去之前,他并不知道自己从事的是极为保密的核武器制造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的想法很质朴——国家需要我就去。作为一名技术呱呱叫的优秀工人,周玉成当年是221厂一分厂第二车间的技术检查负责人,这个车间是工厂最重要也是最危险的车间,常年接触高辐射的检测工作。每天离开车间,都有专人给他们测量辐射指标,超过标准就得去洗澡,一次洗了不行要两次,直到符合标准为止。外号“万能工”的周玉成,车钳铣刨无一不精,他负责的是计量检测。计量用具十分精密,精密度和难度都相当高,常常普通工人们做不出来的活,他一出手,没有不成功的,为此深得领导的信任。
211基地对外绝对保密,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厂区内绝对禁止人员随意走动和互相打探消息。在基地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受过严格的保密教育,凡进入基地的人员,必须持有特别通行证,并接受三道检查站的身份检验。部门之间、单位之间、人员之间都不得相互打探工作情况。就是上班、上工地,不同工程的人也要走不同的路线,不得进入别的厂区。因此,当年周玉成从事的是什么工作连妻子周杏娣也不知道,同样接受保密教育的她也从来不闻不问。当年的保密条款两位老人至今倒背如流:“不知道的别问,知道的也别说。”时至今日,纳言少语的周玉成仍然不肯向别人多提他当年从事的工作。
苦怕什么,为祖国强盛贡献力量最光荣
周玉成和周杏娣来到基地的时候,当时百废待兴,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两位老人都经历过旧社会,周杏娣说:“苦怕什么,再苦有旧社会苦吗?现在国家建设需要我们,我们要为党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光荣!”
他们刚到的时候,只能住在漏风的帐篷里,风大的时候帐篷都被吹跑了,青海是高寒地区,寒风宛如锋利的刀片,吹在脸上火辣辣的,夜里他们只能穿着衣服睡觉。半夜还有狼来敲门,伴着他们入睡的,是草原上此起彼伏狼群们的哀嚎声。就这样,他们一住就是两三年。后来建了土房,房间里没水,每天要挑着两个水桶走一二百米去挑水,冬天的时候北风凛冽,走一趟非常辛苦。那里的水龙头到冬天都是不关的,因为龙头关掉的话就别想再拧开,需要用水的时候,就把结了一米多高的冰凌敲掉。房间里没法洗衣服,周杏娣每天都要到屋外去洗,一到冬天,她的手上都裂满了口子,渗满了血丝,一双手贴满了橡皮胶。
艰苦的条件让体弱的周杏娣得了风瘫,她还有头昏的老毛病,有一次探亲回家,一下火车她就昏倒在站台上了。厂里让她回去治病,治疗了半年痊愈后她又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基地。“国家需要我们,我们不能走!”周杏娣负责发放材料,有时候还得跑车间送工资粮票什么的,她说那时候也不知道哪里来那么多力气,来回跑也不嫌累。她负责3个车间,每个车间都有两百多号人,对工作她认真严谨,每次都仔细核对发放的数字,没有签过字的她一概不给,为此还得罪过人。让老人感到自豪的是,她经手的东西数目从来没出过差错。
父母的榜样感召子女为核事业奋斗
周玉成和周杏娣奔赴基地的时候,他们的六个孩子就由周玉成的母亲一人照料。当时最大的孩子也只有11岁,最小的才4岁,由于工作性质属于保密,连户籍警都不知道他们去青海从事的是什么工作。他俩对自己的孩子也不说,还关照不要和外面人多话,绝口不提家里的事。为此,他的几个孩子小时候还被不知情的人说:“他们爸爸妈妈去青海劳动改造了。”在当年,劳动改造是非常耻辱的事情,周家的孩子们听到后只能偷偷地伤心哭泣,但从不和别人辩解。
老二周荣娟十分能干,11岁她就挑起家里的重担,照顾下面的弟弟妹妹。在父母不在身边没人管教的情况下,周家的子女个个规规矩矩,做事认真,干一样像一样。受父母的感召,他们中的三位——大儿子周荣林、二女儿周荣娟、二儿子周荣华也加入到基地的建设工作中。周玉成和周杏娣两位老人一直在基地工作到退休才回到上海,他家的三个孩子也同样如此,一家人怀着一颗朴素的心,默默地以一生的至诚奉献诠释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内涵。“应该的”,“没什么”,“国家需要”是他们挂在嘴上最频繁的用语,“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是他们感到最欣慰的事。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