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名西双版纳州来松转移就业人员近日与我区企业对接,在松江开启了新生活,用区人社局相关工作人员的话说,“打现在起,你们就是松江人的孩子”。
在企业和相关部门的协助下,他们的食宿都得到了妥善安排,也逐渐习惯了新生活。目前在永丰街道台橡(上海)实业有限公司工作的张华今年19岁,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永丰街道安排上海华伊美有限公司为他提供宿舍。在餐饮方面,除了早餐是他自己购买,中餐与晚餐都由台橡(上海)实业有限公司提供。“来这边的第一天,饭都没吃完。”他说这里的饮食偏甜,吃了几天才习惯。
与张华同住的法大也是个腼腆的小伙子,对于他俩来说,适应松江的天气成了难题。众所周知,秋末冬初,松江已是寒意十足,到了冬天还会下雪,而他俩从小生活在云南,从未来过“如此寒冷的地方”,刚来他们就已经想开空调了,却生怕别人笑话,有些不好意思。永丰街道负责安排他们生活的工作人员徐欢平知道情况后,立刻和宿管人员沟通,打开空调,帮他们适应新环境。“来永丰街道的云南朋友分别在上海西川密封件有限公司、台橡(上海)实业有限公司和上海纳格西斯商标有限公司工作,3家企业都十分配合,另外上海白玉兰卫生洁品有限公司也为小伙子们送去了御寒衣物。”徐欢平介绍道。
来自云南的小伙子们目前还在适应期,大部分人都在学习岗位知识,同事们的关怀给予了他们很大的鼓励,张华说很多同事知道他才19岁就很照顾,平时都像呵护自家孩子一样。特别是区人社局和各街镇工作人员,一旦有事情都会及时处理。
在小伙子们抵达永丰街道的第二天,有一位云南朋友的甲沟炎犯了,徐欢平立即带他去医院处理,不放心的徐欢平时刻留意着微信,让他高兴的是那位患了甲沟炎的转移就业人员顺顺利利从医院回到了宿舍。其实,政府相关部门时时都关注着这120名转移就业人员的吃、穿、住、行,特别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相关工作人员时刻叮嘱他们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
虽然吃、住上与家乡有所不同,但作为刚成年的小伙子,张华和法大都能熟练使用手机,他们用手机搜索了松江的情况,在抵松后的第一个周末便邀上老乡一同去醉白池公园游览。说到用手机,张华说从前都没有加父亲的微信,离开家乡后反倒加上了微信,联系也更频繁了。他说会通过网络和父母亲说这里的情况。在听到区人社局有各种课程补贴鼓励他们学技能时,他说自己愿意多学习,还想带家中上初三的弟弟来上海开开眼界。
目前,共有120名来自西双版纳州的建档立卡人员来松转移就业,他们分布在我区13个街镇的20余家企业,多为高中以下学历。区人社局将为他们开展培训,让他们在脱贫的同时掌握一技之长,将知识带回家乡。区人社局相关工作人员说:“脱贫致富不在于捐款捐物,更应该在知识、技术上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