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停业的“友谊商城” 背后居然还有这么多的故事……

2018-11-29 16:29:18发布52次查看
  11月26日晚上,虹桥友谊商城的大门口竖起了“商城局部停业通知”,通知显示,从11月27日起,地下一楼、一楼、二楼、三楼、四楼南区均暂停营业。恢复营业时间另行通知。
店多成市,商业铁律,却有例外。虹桥友谊商城曾像孤岛般孑然矗立于商务楼群,成就了一则商业神话。1994年3月26日该店开业,9个月实现销售1.8亿元,2011年实现销售7.5亿元(2012年商场改造,未列入统计)。一根阳线连续飘红18年,还曾创出上海乃至全国百货业平方米效益“老大”的业绩。笔者用“被动开店”、“主动作为”这两句话概括其成功奥秘。
先说“被动开店”
虹桥开发区的功能是商务、会展和外交,没有商业的规划。1992年初,时任市长黄菊收到一份“专报”,反映区域内外籍商务人士购物难问题。黄菊当即批示,责成上海市友谊华侨公司和虹桥开发区联合发展公司在开发区内建设商业项目。此刻,正逢外商投资的第一波高潮,一家港资公司也参与其中,形成了友谊、虹开发和港企三家合资的经营主体“上海虹桥友谊商城有限公司”。
当时,0.652平方公里的虹桥开发区内,除靠近古北路的外事保留用地外,已无建设用地。唯独能启用的就是夹在交行大厦和丽晶大厦之间那块狭小的地块(原规划公共空间)。受容积率所限,商城的建筑面积仅为1.95万平方米,高度19.6米。业主请来华东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张耀曾主持设计。张耀曾“螺蛳壳里做道场”,采用当时国际商场设计最先进的开放空间理念,在商场中部设计了一个挑高四层的中庭,让原本局促的商场豁然开朗。一时引来国内众多城市考察团的参观学习。
再说“主动作为”
虹桥友谊商城第一任总经理是原上海友谊商店的副总林声勇。林声勇是上海商界老法师,同行听说他领衔“虹桥友谊”,都替他捏了一把汗。弹丸之地的虹桥开发区,北侧是老公房密集的居民区。上海人都知晓“友谊”的招牌是高档标志,不是工薪族消费的地方。而光凭写字楼和酒店里那些商务客源能撑起商场业务?同行担忧不无道理。
林声勇和他的经营团队确立了该店的功能定位——高档百货。这一定位应了“天时”。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友谊商店已显落伍。除此,偌大的上海还没有一处可供富裕人士购物的商场,“虹桥友谊”生逢其时。别看平时鲜有人头攒动的情景,客单价却惊人,四位数起板,五位数常见,六位数也不稀奇。作家王唯铭在《少数人的上海》一书中描写少数人购物的钟情之地就是“虹桥友谊”。
开业19年来,“虹桥友谊”vip客户保持在5万人左右,其中长三角地区和其他外省籍人士占15%。vip看中“虹桥友谊”的货品正宗,环境优雅,尤其是众多明星大腕喜欢到这里购物。1999年,号称“情歌王子”的西班牙歌星胡里奥来上海举办演唱会。其间,他在邀请方陪同下来“虹桥友谊”购物,没了前几天出现在南京路上的围观,他反而有点不适应。
如果说“虹桥友谊”的出现应了“天时”,那么,开出上海第一家进口食品超市则是其“人和”的成功之道。居住在虹桥路别墅区和古北新区的外籍人士也要“买汰烧”,进口食品超市满足了这一群体的需求。近期改造更名为“友谊生活馆”,货源扩充,进口食品占比85%,采购地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品种常年保持在7000种以上。
“孤岛”如今变“群岛”。“虹桥友谊”的周边出现了尚嘉中心、虹桥城,高岛屋、金虹桥,梅开二度的“虹桥友谊”能否续写“神话”,业界拭目以待。(本文写作于2013年)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