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哥”连续20年当选华政学生心中的最佳教师 他的课永远人满为患
2018-11-28 22:40:24发布54次查看
东方网记者刘晓晶11月28日报道:“我曾经夸下海口,我要连拿20届‘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这是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导,上海市教育功臣、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刘宪权教授给自己设立的一个小目标。今天晚上,在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明镜楼缘法厅,近千名师生见证了“明星教授”刘宪权的小目标达成。在华东政法第二十四届“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颁奖典礼上,刘宪权连续第20年获得由华政学生票选的“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称号。
“没有上过宪哥的刑法课,大学生活不完整”,在学校里,学生们亲切地称刘宪权为“宪哥”。他的一堂课,300人的教室能来500名学生占位抢座,他的课永远人满为患。事实上,从教35年,刘宪权一直用真心赢得学生的信任,用爱心诠释教育的真谛,以自身的魅力和不凡的人生经历影响学生,让学生们感受法律的神圣与肩负的责任。
偶然发烧生病,也要坐着把课上完
作为偶像教授,刘宪权的高人气在华政是公开的秘密。华政“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评选共进行过24届,他连拿了20届(1999年-2018年),这是对年均3000门(次)课程的550余名专业教师的评价和票选,他是华政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教师,开创了华政的历史先河,创造了一个华政的“吉尼斯”记录。
这也是刘宪权最看重的一个奖,因为它给自己带来的喜悦,是任何其他奖项与荣誉无法替代的。没有任何官方色彩,没有任何实际利益回报,全部由学生投票产生,奖品只是一个奖牌或奖杯,可这恰恰最能体现教学的魅力。
事实上,身为著名教授、学科领军人物和在全国具有相当知名度与影响力的电视媒体红人,刘宪权虽著作等身、荣誉满座,却依然坚持并爱好给本科生上课。
在他看来,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最重要和打基础的阶段,如不加以重视,高等教育就没有前途。随着高考扩招和培养质量的下降,高等教育正朝着大众教育的方向发展,而如何突破高等教育遇到的这一瓶颈?关键在于本科教育,坚持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就是教师立德树人最根本、最直接的体现。
然而,很多教授缘于繁重的科研任务和社会活动,而不愿给本科生上课,一是对本科教学不重视,更重要是担心讲不好课被学生打低分或学生直接走人,面子扫地。但刘宪权始终认为,要重视本科教育。作为教授应该有危机感,站在这个教学岗位上,就要对得起学生的信赖,对得起“教学名师”的称号,才能把教学质量提高到最高水平。正是对这份本科教学的热爱,他从教35年从未脱离本科教学的第一线。当选上海市教育功臣,入选“万人计划”首批教学名师,正是对他重视本科教育的最好嘉奖。
当然,话虽轻松,但这活儿并不轻松,每周八节课,一早就来到远离市区的松江校区,同样的课程,有时上午讲一遍,下午再讲一遍,从他刚进校时的50后、60后,到现在的90后、00后,刘宪权的学生横跨了大半个世纪。30多年如一日,他从不迟到、不缺席任何一次给本科生上课,甚至偶然发烧生病,也要坐着把课上完。
一个可容纳300人的阶梯教室时常会硬生生挤下500名学生,有人为能坐在前排,清晨五六点就去占座,没占到座的会去隔壁班级拖椅子,有时晚到的学生只能坐在地上听课……这样的场景事实上让刘宪权很有成就感。“很多时候是因为学生喜欢你的课、从而喜欢你的人,有时更会因为喜欢你的人而对你讲的课产生深厚兴趣,甚至会因此改变学生的专业取向、职业发展,影响到命运。”
现在华东政法大学任教的周舟老师,原本是华政经济学专业的一名本科生,正是因为选择了法学第二专业的学习,聆听到刘宪权讲课,使其感受到了刑法学世界的无限魅力,开启了刑法学的研习之路,最终也成为了一名刑法学的专业教师,而刘宪权是他终身学习的榜样。
没有上不好的课,只有上不好课的人
刘宪权自谦自己先天条件一般,普通话和口才都不算最出色,可他的课就是生动好听。“你可以不相信我的能力,但是绝对不应该不相信我的努力,我的努力源自于那份将枯燥的课变有趣的执着。”他这么说道。
早年,刘宪权把全校老师的课全部听一遍后,选择一种最适合他的授课模式进行创造。每堂课后他都会总结反思成败、高潮和吸引力所在。他有一个体会:没有教不好的课,只有教不好课的人。从刑法理论如何刻入同学们的脑海,新的案例如何契合“抖包袱”提问讨论,原理表述怎样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甚至听课人数多少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等等,这些都是他时常思考的问题,也是他教学生涯中最喜欢做的事情。
喜欢刘宪权讲课的同学们常常说,刘老师总是能将深奥的刑法理论用最朴实、最简明的语言予以阐释,循循善诱,真正做到以理服人,而这与刘老师的“用心”是分不开的,能够聆听刘老师讲课是他们大学生活中最宝贵、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高校教师的最大特点是都“自我感觉良好”,而刘宪权却百般刻苦,万分投入,时刻如履薄冰。凭他的资历,若要在课堂上神侃,一年不备课都无妨,可他却从不这么干。任教30多年的他从不吃老本,每堂课都有变化,他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实到讲课中,将最前沿的法律问题带到课堂上,他要学生从他的课堂上有真收获,而自己也能温故知新。对自己的课,他有着运筹帷幄的自信。
在2008年华政教学评估总结会上,原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组长、时任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的石亚军教授曾经这样说过,刘宪权教授的课是他听到的最好的课,刘老师的课讲得“炉火纯青”,在当今的法学界是极为罕见的。
教学科研两翼齐飞,学习工作全年无休
有人说,高校中擅长教学的老师,通常都不擅长科研。可自有数据统计以来,教学名师刘宪权在科研领域也始终名列前茅。多年来,他始终活跃在刑法学研究前沿,先后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百篇,主持的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3项一般项目,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公认,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他连续9年入选“中国法学高产作者”,实现自评选以来在全国范围内为数不多“超高产作者”的大满贯。
在他看来,科研与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学代表学校内部的认可,而科研意味着文章发表,直接关系到学校外部的认可。通过科研写文章,促使人思考问题,刘宪权也在思考如何让科研发挥教学的促进作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始终不会落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在课堂上,同学们的回答经常会带给他很多启发,使他能够找到研究刑法问题的新见解,他也很希望学生能够问倒他,这样会促使自己去发现新的问题,确实很多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成为了他教学与科研上很好的借鉴,成就了他在我国法学界始终占据极为重要的学术地位。
作为学科带头人,刘宪权多方统筹、整合资源,短短数年之内,把华政刑法学科建设成为南方首屈一指,全国名列前茅,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在经济刑法、金融刑法、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犯罪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和强势地位。
如今,在业界已是重量级人物的刘宪权教授依然是个拼命三郎。他期待自己有一天能像一些著名法学家那样80岁时还在继续写作治学,成为学界泰斗。
刘宪权有一个体会:读书是不吃亏的。所以他一直从未间断过学习,哪怕再忙、再累,都要做好学问。他的办公室位于古老的华政东风楼,简朴,通透,大气,硕大的书桌与书柜卫士般守护着他。只要没课,没有学术活动,他一定会坐在这里看书。他的学生都知道,节假日里都可以在办公室里找到他。他现在的主要烦恼是时间被切割得太细碎,他希望能有大段时间做新的课题研究。
“其实学生需要的并不是什么模范、什么名师,只是一位实实在在教好他们的老师。信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正是师德的体现,这样的老师也将影响学生的终身。”对于教师这份职业的理解,刘宪权说出了自己的感悟。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