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复旦实验中学着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2018-11-29 9:38:31发布42次查看
教师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如何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迎来了战略机遇期。
上海市复旦实验中学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的要求,通过不断深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活力迸发的教师队伍。“无论何时,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感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教育应该是用来种植爱,培养爱的。学校要发展,学生要成长,根子是在老师。”上海市复旦实验中学校长张田岚说。
德高方为人师情挚始能服人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学校抓牢师德师风建设这个“牛鼻子”,涌现出一批师德高尚的老师。
区师德标兵周肖鸿老师三年前赴贵州遵义正安七中支教半年,在那儿她与一位家境困难的初中生结对,每月给这个孩子寄生活费、学习用品等,直至其大学毕业;教师刘晖为班里家庭困难的孩子带点心,还为其向学校申请困难补助和勤工俭学岗位;艺术生数学底子薄弱,教师张文瑾不厌其烦,给予帮助、指导……
在这样一批师德高尚、热爱学生的老师的示范带动下,学校德育成果日渐显现。
9月的一天中午,雷雨突降,学校的很多师生刚吃完午饭,就被大雨堵在了食堂门口,眼看雨势没有丝毫减弱的意思,这时,离食堂最近的预备三班的同学们撑着伞自发来到食堂门口,将老师、同学“摆渡”到班级,一次次往返,其他同学受到感染也加入了送人的行列。教师王迪感动地说:“几位同学主动在那里等候需要雨伞的老师和学生,满满的正能量!”一场大雨,非但没有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还让师生们的心贴得更近了。
近年来,复旦实验中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确定以“传承中华经典,培养人文素养”为办学特色,不仅在平时开展了“国学知识竞赛”“经典永流传吟诵活动”“传统节日文化系列讲座”等德育主题活动,还提炼已有校园文化,依托复旦大学资源优势,创新开发了“中华经典文化研学旅行”的特色德育课程。张田岚表示,“研学课程真正让中华经典文化在学生心中立起来,促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提升学校德育的有效性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积极探索育人新模式
复旦实验中学的“班主任沙龙”,为班主任们搭建了一个交流、分享、探讨的平台,在班级管理和学生培养中,老师们个个有“独门秘籍”。
刚刚荣获上海市“十佳班主任”称号的刘晖,是一位有着16年班级管理经验的资深班主任,她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有差异的个体。对不自信的同学,刘晖会寻找机会让其参加各类比赛;对成绩落后的艺术生,刘晖在督促他们学习的同时为他们搭建平台,展现特长。“努力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专长,获取学习的内驱力,让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真正的发展。”刘晖认为。
同时,她还创新育人方法,建设“君子气韵”特色班集体。根据高中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需求,刘晖设计了经典诵读《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孟子》,吟诵、课本剧、辩论赛等“剧”课堂,及适时开展的“谈教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主题教育课的系列活动。
刘晖表示,“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这一理想人格为目标,习君子之艺、修君子之德、悟君子之道,形成稳定的班级文化,使之作为一种温和的隐性教育力量渗透在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行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她所带班级也多次荣获区级和市级“先进集体”。
在家庭教育方面,学校也走出了创新的一步,近期,“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揭牌让家庭在学生教育中“不缺位”,张田岚告诉记者:“学生在高中阶段比较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而家长的生活、工作压力也很大,可能在无意中会把这种焦虑感带给孩子。家长经常问我们老师,现在的孩子要怎么管,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由顾敏、周肖鸿、刘晖等资深老师‘坐诊’,并聘请区内外专家顾问,为家长‘把脉开方’,让家长懂得如何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练好教学科研“内功”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富有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但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复旦实验中学立足学校和青年教师队伍现状,探索促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升的策略,通过“搭台子、压担子、抽鞭子”,帮助青年教师练好教学科研“内功”。
2005年,袁青作为新进教师,踏进了复旦实验中学的校门。据他回忆,初到毕业班任教的他,经过学校牵线搭桥,和其他几位青年教师成功与李秋明、王国江等特级教师进行拜师结对,并有机会到上海市名师基地旁听学习。“我们非常珍惜跟老师们出去学习的机会,听课评课,开教学研讨课……青年教师们开了眼界,受益匪浅。”
青年教师学有所成,也要扛得了担子。袁青曾同时担任高中数学教研组长,高三备课组长、班主任及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遇到需要代课的情况时,我一周最多上二十多节课,这其实是自我加压、快速锻炼的好机会。”教学之余,袁青还参与部分课题研究,并在复旦附中学报发表科研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为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更为提高课堂复习效率,袁青与组内教师编制了高三校本复习全套资料,“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我们编制了有知识点梳理、课堂例题、课后练习的复习讲义,一天一份,经过两到三年的不断实践、修改,高三全年的复习体系就建立起来了。”
除校外名师带教外,校内还成立了由“区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组成的工作团队,负责带教青年教师,激励和推动成熟教师尽快成为骨干教师。在今年举行的区第五届骨干教师评选中,学校有23人分获区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师生、骨干后备和教坛新秀的荣誉称号。而在科研方面,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复旦实验中学教师参与课题32项,其中国家级子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市级项目9项;发表各类科研论文152篇,其中国家级31篇,市级22篇。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