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希望的崇明乡村
2018-11-28 14:38:46发布67次查看
朋友,你听到过《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吗?这是一首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初赞颂改革开放和歌唱祖国繁荣富强的经典歌曲,至今令人们十分喜爱,传唱不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中国农村的全面改革制定了美好的蓝图。短短几年,中国乡村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词曲作者亲身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发自心底的喜悦,深切体会到了祖国大地奋进复兴的活力,于是创作了《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记得,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1983年首都北京工人体育馆内由团中央举办的纪念“五四”青年节的歌舞联欢大会上。当时我在空军军事院校任教,在大会现场直接观赏到了这首歌的演唱,那焕发乡土气息的朴实歌词和欢快流畅的优美曲调,使我和观众们一样被歌声所陶醉所感奋,时至今日,我对那天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显然,这首歌曲通过对乡村充满希望的田野的赞美,抒发了对改革开放后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了新生活,歌颂了新时代,歌颂了新农村,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常言道:人走千里不忘家乡。当我听到此歌时,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自己可爱的家乡崇明岛,想到了我作为知识青年于1968年下乡插队落户在新河公社,与社员们一起在生产队的田野里日夜耕作劳动的情景。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也是我踏上社会后的第一次磨炼。那时“工分”“出工”一类词语常挂在社员们的嘴上。上世纪70年代中期,物资还很匮乏,社员家中都没有电视,每天听到的是田头宅前的有线广播在响,这是农民社员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听广播也成了大家每日辛劳后的主要休闲与娱乐。喜好音乐文艺的我,那时候特别喜欢听广播中传出的歌唱家胡松华演唱的《赞歌》和刘秉义演唱的《我为祖国献石油》等歌曲。生产队里的社员大多住的是低矮平房,甚至个别人家还有草屋,全生产队没有一栋楼房,社员家中没有一辆摩托车,更没有私人汽车。乡间泥路都十分狭窄,一遇上下雨天,泥泞路滑很难行走。社员们虽辛勤劳作,而全年的收入都很低,总之,当时农村的境况普遍如此。虽然我于1972年参军离开了当时插队落户的生产队,但十多年过去,自己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崇明岛始终充满挚爱的情感,对家乡父老乡亲衣食住行是否已得到改善时时牵挂在心,而自己留下过汗水的乡村田野也常出现在梦中。每当我听到此歌时,总感到一种激奋,想象着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强劲吹拂下,崇明家乡广阔的绿色田野一定会充满生机,美丽的海岛乡村一定会充满希望。现实会像歌中所唱得的那样:“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事实也真如此,从1978年到2018年,已有40年的时间,这40年间,我们的国家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继续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奋进,不断取得新的辉煌成就。我的家乡和全国各地一样,也取得了飞跃发展。当我从军队转业时,虽有机会留在大都市工作,但自己仍有意回到家乡崇明,这源于我眷恋着故乡,为的是能够直接参与到家乡改革开放的建设热潮中,和家乡人民一起建设美丽的生态家园,用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唱响《在希望的田野上》。诚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开拓创新,在崇明人民的与时奋进下,今天崇明的乡村面貌已焕然一新:一排排别墅般的小楼坐落在乡间田野,一辆辆漂亮的轿车穿行在村镇公路,一块块绿翠状的稻田分布在村前宅后,一座座多功能的村办设施为农民服务,一处处健身用的器材设立在村中社区,一条条水泥铺的大道连接着左邻右舍……当夜晚来临,在我插队落户过的村里,会看到那些曾与自己一起劳作的熟悉的村民们,与其他村的村民一样,趁着月光,漫步来到绿树环绕的村办公楼前的广场,男女老少随着音乐跳起了欢快的广场健身舞,动听的乐曲,优美的舞姿,洋溢的笑容,把人们带到诗一般的美妙世界。这美好的场景在告诉人们:改革开放后的乡村变化真大啊!现在农民的生活真是甜蜜啊!
是的,改革开放后的崇明乡村充满着希望,中国长寿岛的风景将会越来越美。诚如有诗赞曰:改革开放春风来,瀛洲三岛笑颜开,乡村新貌田野美,生态家园扬四海!
呵,我要纵情地赞美作为长三角中央花园的崇明三岛的生态之丽!
呵,我要放声地歌唱展现世界级生态岛的崇明乡村的田野之秀!
(崇明区“改革开放40年之路”主题征文活动 二等奖作品)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