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陆家嘴街道市新居民区,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办理大病登记、公积金账单、房屋租赁备案、就医本换发等常用事项。在“家门口”服务建设中,市新居民区将党建融入各方面,通过“全岗通”、自治金项目等运作,统筹整合多方资源破解小区难点、回应群众需求,形成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新格局。
全岗通服务打通民心通道
市新居民区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常住居民1326户,常住人口3800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有1390人,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2017年6月起,市新居民区积极推进“家门口”服务站的建设,目标是为居民提供“就近便捷”的综合服务,打通服务群众“零距离”民心通道。在这一过程中,市新居民区注重把党的引领、组织、动员、凝聚党员群众融入到“家门口”服务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激发各类主体参与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活力。
2017年以来,居民区党总支以服务群众“零距离”为目标,转理念、强服务、增效能。在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为居民群众提供就近、便利、稳定可预期的七大类基本服务(党群服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法律服务、健康服务、文化服务、社区管理服务),搭建资源整合、功能集成、机制有效、群众参与的平台,真正实现“生活小事不出村居、教育服务就在身边”。
市新居民区在“家门口”服务站设置了“全岗通”接待区,包括“全岗通”社工工位和自治共治轮值工位。居民区社工实行错时上班、轮流值班接待居民。“全岗通”社工通过技能培训熟练掌握并独立完成日常接待工作事项。“家门口”服务站可通过“远程办理”系统,由“全岗通”社工协助受理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34项最常用的事项,实现当场办结;对于其他事项,可以通过视频“在线咨询”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了解办理事项的政策、程序、需准备的材料等,并可实现“网上预约”办理,让居民“只跑一次”。轮值工位由业委会、物业、“两代表一委员”、执法人员、律师、机关干部等轮流接待,强化在居民区党组织的领导下让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驾马车”在同一平台协同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物业管理难题,并使“家门口”服务站成为多方主体协同治理居民区的自治共治平台。
市新居民区还开发建设了“全岗通”社工助手,通过线上远程办公,打通与社区各中心信息平台的数据共享,实现服务互动、效率可视,以“小支点”撬动“大服务”;并与党建服务中心对接,实现街道党建阵地服务资源下沉、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全流程监督;与城运分中心对接,实现“全岗通”事务的流转与处置;与市民事务受理中心对接,实行“一网通办”,实现个人事务办理服务延伸到“家门口”,群众从“至少跑一次”到“只跑一次”;与社区卫生中心对接,推动家庭医生进家庭,当好居民健康守护人。
党建引领居民自治
社区是一个大家庭,市新居民区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在册党员137名。如何通过党建引领社区自治?
市新居民区注重强化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党组织班子,吸纳社区民警党员担任兼职副书记,“两新”白领党员骨干担任兼职委员,开展党员“三亮”承诺践诺评诺活动,以“灯塔支部”“闪光党员”示范带动党员群众志愿服务,以“金牌社工”导向培养储备居民区服务人才;居民区还通过首问接待、民情走访、热线电话、线上收集等多种渠道,自下而上提取需求清单,众筹共享汇集资源清单,供需对接推出项目清单;制定居民区“议事八则”,深化落实事前听证、事中协调、事后评议的“三会制度”,积极引导区域多方主体共商共议,推动公共民生项目有序开展。
在“美丽家园”建设中,市新居民区搭建政府、民众及规划设计等多方共商平台,统筹解决小区综合整新、雨污水分流、架空线入地、增加停车位以及绿化景观提升等实事项目。围绕居民最为关切的管理难题,由党总支牵头,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等多方联席共商共治,形成了“健康小屋”、楼道“歇歇椅”等20余个“自治金”项目,汇集了社区多方资源实施运作,不仅提升群众知晓率、参与率,也提升了获得感和满意度。
市新居民区的活动室是一个开放式的公共空间,通过党建引领,整个活动室有效整合了行政资源、社会资源和小区自身资源,实现了各类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活动室由小区志愿者团队管理运行,一年365天全年无休,在活动室提供场地管理、活动预约、健康检测等志愿服务;“书香小屋”使居民实现“5分钟读书圈”,设立的“党员加油站”成为党员学习交流的园地;“公益小屋”提供超过130项生活服务,基本涵盖了社区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健康小屋推行“1+1+1+X”工作法(即每1个健康小屋,配1位社区健康管理员,培育1支居民健康自治小组,整合X项各医院资源和各类健康科技服务应用产品),打通居民与家庭医生之间的传统医疗卫生体系壁垒,搭建了社会协同参与的“家门口”健康服务运作体系;“第二客厅”提供了会议召开、市民学习、文艺演出的空间,丰富居民业余生活的同时,成为以“看、听、享、学、议、创”为一体、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充实生机活力的居民自治窗口,实现了“需求在这里提取,议题在这里产生,项目在这里运行,成效在这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