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文脉传承?记者从11月26日举行的“金山-嘉兴乡村文化振兴研讨会”上了解到,金山区正在全面实施“弘扬乡风、塑造乡景、深耕乡史、留住乡味、传承乡音、品味乡韵”六大项目,积极探索乡村文脉传承的工作路径和方法,努力让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有入眼的景观更有走心的文化。
据了解,今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金山以“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文脉传承”课题,获得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对此,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在今天的研讨会上点评说,金山示范项目的创建主题和时代大背景切合得很深,有着普遍意义,但是,还必须找准乡村文脉传承的路径和方法,并创新机制。
金山区正在推进的“六个乡”项目,共包括38个具体工作内容,涉及全区10多个委办局和11个街镇(工业区)。通过一个个领域的具体项目实施,金山区从地区和部门协作机制、乡村文脉人才培育、农文旅融合机制等方面展开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争取为东部地区的乡村文脉传承提供可参考、可借鉴的经验。比如“传承乡音”项目,主要聚焦金山故事、方言、传统戏曲的深入挖掘,建立金山乡音保护、传播与发展机制。“品味乡韵”项目,则着重从金山农民画品牌建设、金山非遗活态传承和综合性文化体验空间打造,充分彰显江南乡村的文化特质。
实际上,近年来,金山区围绕“乡村文化”已做了多方面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4年,金山区被原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被原文化部评为2016年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典型案例;凭借金山农民画于2011-2013年度、2014-2016年度两次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在乡村文物保护方面,金山区近年探索“原址保护”、“宅基地置换”、“构件性保护”、“迁移性保护”等文保创新模式,初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新风气,力争让优秀历史建筑古韵长存、永续利用。2014年至今,金山区大手笔投入,实施了东林寺大殿、朱氏船坊遗址、钱家祠堂等9处市、区级文保单位修缮。2018年,金山区政府1号文颁布了《金山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启动金山文物保护三年行动,编制182处文物点档案,进一步完善地域文物保护的制度机制建设。
在保护的同时,金山区还大力推进非遗活态传承,并用好古桥古树古建筑和河流、湖泊、风土民情等要素,共同打造景观板块、类型和格局等多样性景观,塑造乡村生态、生产、生活、休闲等多种功能的景观系统。
让乡村文化有机嵌入日常生活的场景和细节之中,是乡村文脉得以传承的关键所在。在金山区,朱泾花灯、金山卫田山歌、山阳民乐、廊下莲湘、亭林腰鼓、吕巷小白龙等“一镇一品”文化特色项目,源于当地群众的生活。自2006年起,经过两个五年的持续打造,这些文化项目既打下扎实的群众基础,也形成了一定品牌影响力。比如,廊下现有莲湘队35支,2万余人会打莲湘;山阳地区每4个人中就有1人会民乐,千人民乐奏响山阳每个角落;金山工业区的秧歌团队30余支,有学生、青年、老年、企业职工等1000多人组成;朱泾花灯从传统老艺人手里薪火相传,已经普及到全镇28个村居和20多所学校……如今,走进金山的乡村茶室,依然可以听到方言故事、钵子书等,特色文化成为了当地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文脉传承,除了要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创新性保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依据乡村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和肌理,整合要素和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形态。
金山农民画是金山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历经四十年发展,已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近年来,金山积极与路饮者、英雄、朵云轩等品牌合作,设计制作103种共计367个款式的产品,其中36种共98个款式已供应市场,拓展金山农民画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及品牌效应。在吕巷水果公园核心区,金山还建设了土布纺织技艺水果公园传承基地,将土布纺织体验、土布贴画衍生品开发销售、土布时装定制等有传承有个性的非遗形态,不断转化成文创产品,提升游客体验度。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还为特色村镇增添了灵气。金山嘴渔村是上海最后一个活着的渔村,那里不仅有包括民间文学、传统海鲜菜肴、渔民风俗和渔民画等为一体的金山嘴渔村习俗非遗项目,还打造了海渔文化馆、妈祖馆、老建筑等海渔文化载体,成为海渔小镇建设的文化根基。金山故事名气不小,这几年,“中国故事基地”、“中国幽默故事基地”陆续落户金山。于是,枫泾新义村积极创建“中国故事村”,打造故事大道、故事人家、故事厅、故事角、故事长廊,并成立村故事演讲队,出版新义村民间故事集,为特色村镇注入文化灵魂。
金山和嘉兴,地缘相邻,人缘相亲,文脉相通,是沪浙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代表性区域。在今天的研讨会上,金山嘉兴两地文化主管部门还共同签署了《沪浙毗邻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共同愿景》,今后将积极落实长三角乡村振兴战略,共同致力于毗邻合作机制、交流平台、文化人才队伍、乡村文化品牌等领域建设,携手促进沪浙毗邻地区的乡村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