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松江老手艺 换发时代新光彩
2018-11-27 10:45:03发布58次查看
《松江报》11月22日报道,现年75岁的唐明星是松江竹器老艺人,上世纪50年代开始学艺。日前,他正在为醉白池公园编制花色竹篱笆。此次编制的花色竹篱笆约50米长,于上月中旬开始编制,本月底完成。据说此种花色竹篱笆仅上海哈同花园有。
从新闻图片中可以看出,老人编制的竹篱笆非常漂亮。用竹子来做隔离栏既美观实用,又绿色环保。记得以前在上海,用竹篱笆作院墙的比较常见,就是现在,在思南路、淮海路等市中心一带还可以看到。过去竹子不仅可以做篱笆,用途还非常广泛。如竹篮、竹笊篱、竹蒸笼、竹扁担、竹扫帚……哪一样都离不开竹子和竹匠的巧手。如今除了竹筷、竹席、竹躺椅等少数竹制品还在使用外,其他的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些竹制生活用品都被塑料和金属制品所替代。另一方面,能熟练掌握竹制品技艺的手艺人越来越少,现有的生产大都只靠一些老手艺人在勉强维持着。
回想以前,小区里常常会传来:削刀“磨剪刀”的吆喝声,居民们听到后就会拿了刀剪去磨,真是方便到家,但现在这些市井声音渐渐消失了。不仅竹匠难寻,其他手艺人同样不好找。这些手艺人中有磨刀匠、皮匠,还有铅皮匠、剃头匠、织补匠、弹棉花匠等。水壶底坏了,找铅皮匠换个底;羊毛衫有个小洞,找织补匠补一下;弹棉花的更神奇,一条旧棉絮经过他的弹弹弄弄就变成了一床蓬松柔软的新棉花胎;甚至碗打破了,都有人能补起来。手艺人的一双巧手让旧物换了新颜,重新有了使用价值。
手艺人的价值不仅在于延长了物品的使用时间,他们还是美的使者。小时候,笔者最喜欢看街头的捏面人、吹糖人、画糖画,他们简直个个都是“民间艺术家”,揉捏或挥洒之下,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就诞生了,让人不忍“下口”。剪纸、刺绣、竹编、木雕、土布织染等手工艺品更是我们宝贵的民间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所以,我们对老手艺不仅要保护,更要传承。
如今,老手艺离我们渐行渐远,这不得不说是个遗憾。希望更多的人以传承的心态去尊重老手艺,容老手艺一席之地,让它们焕发出新的光彩。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