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虹口区开放社区资源 让老人就近养老

2018-11-26 16:14:20发布66次查看

据劳动报报道: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上海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逐一察看综合服务窗口、日间照料中心、党建工作站等。劳动报记者近日走进总书记曾到过的考察点,沿着总书记当日的行走路线,一路回访,一路还原,一路感受。
  第1站综合服务窗口
  为老服务接待络绎不绝
  走进市民驿站,老人们洋溢着笑容的脸庞便出现在眼前。一楼社区食堂,一日三餐、每天开放,20元内吃得又香又饱;边上的天宝社区家庭医生诊所,3个全科1个中医科,老人们可刷医保卡配药;走上楼,不同的区域里,老人们做着手工、看着书、打着康乐球、唱着歌,还有陪着孙辈一起玩耍的……
  记者首先来到了市民驿站一楼的综合服务窗口,这是习总书记当日的第一站。
  这里的前台设有为老服务接待、社区事务延伸服务点、党群服务等六大窗口。为老服务接待窗口,平日里也络绎不绝,它能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业务办理、政策咨询、服务介绍等,也是上海市首批养老顾问点之一。
  服务窗口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嘉兴路街道的老龄化程度近38%,为老服务一直是街道工作的重点。能亲眼见到习近平总书记,并得到他的鼓励,大家都特别激动。对于综合为老服务,我们还要向更高标准更好水平努力,不负总书记的重托。”
  第2站日间照料中心
  落实政策,惠及更多老人
  二楼,204室日间照料中心,这是总书记来到的第二站。
  走进被阳光洒满的室内,七八位老人正围坐成一圈,一堂“击鼓音乐”课即将开始。房间被布置得非常温馨,墙边点缀着垂坠绿植,几个木搁里摆挂着的各式手工作品,全部出自老人们之手。
  其中,一对京剧脸谱一黑一红的挂在墙上,两栋名为“美丽家园”的纸质模型屋做得精巧别致,它们是当日总书记到来时,老人们正在手工课上制作的作品。
  “在这里,不仅有3位老师每天为老人们上各类手工课、带领他们做益智游戏、种植多肉植物等,也有护理员专门负责老人们的生活照料。”日间照料中心负责人陈燕告诉记者,从早上8:30至下午4:30,老人们可以在康复室、活动室以及休息室里度过愉快的一天。费用每人每天不过30元,包含午餐、点心等。
  总书记在看望老人时叮嘱,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党中央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要把政策落实到位,惠及更多老年人。
  陈燕说,这间日间照料中心目前是上海市标准化的养教结合学习点,今后要做成示范点,把老人服务得更好,通过各类立体式服务,让老人的身心更加愉悦。
  第3站党建服务站
  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
  在市民驿站里,有间房间有点特别。这里是嘉兴路街道第一党建服务站,也是群众接待点。习总书记的第三站便是这里。
  当日,党建服务站里,4个居民区党组织、3个共建单位、2个服务站工作人员,一起交流推广社区垃圾分类的做法。总书记十分感兴趣,他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上海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办好。
  平时,服务站会定期召开一些会议,召集各方人士围绕党建、社区治理等方面一起交流讨论。记者回访时看到,会议桌上,用四种颜色制成的“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的纸筒十分醒目。一本虹口区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也放在桌上,供大家随时取阅。
  [老人]总书记的手握得暖心
  “没想到总书记这么忙,还来看望我们这些老人!”尽管已过去两周,但是考察当日见到总书记的老人们依旧难掩兴奋之情。
  86岁的独居老人王永年清楚地记得,总书记和自己一共“握了三次手”。“总书记的手很大,握得我心里暖暖的。”王永年告诉劳动报记者,他当时激动地握着总书记的手,向总书记讲述自己的幸福晚年。
  去年9月,王老被邻居送到这里。在护理员的悉心照料下,发现他身体状态不好,及时送到医院进行心脏手术。他告诉记者,平时在家,自己连洗澡也没地方,一个人也没法去公共浴室。针对这种情况,日间照料中心的护理员,就特意帮助他到养老院洗澡。“这里就是我的家。”
  79岁的喻昌珠老人,因为身体不好,今年6月和老伴一起来到了日间照料中心。喻老有一双巧手,平日里的衣服都是自己做。见到总书记的那天,她身上穿的大红色唐装式样毛衣,便是自己得意之作。
  有幸见到习近平总书记,喻老特别开心:“总书记日理万机,竟还抽空来看望我们老人,他十分关心老年人的生活,我们真是太感激了!我要争取多活几年!”
  曾经是小学老师的夏娟娟老人,尽管已经82岁了,也是手工、书法样样在行。平时,她是这里的诗词欣赏老师,教其他老人一起品读诗词。回忆起当日情形,夏老还历历在目:“我对总书记说,昨天大家都看了进博会的开幕式,很精彩。”
  [工作人员]总书记的话振奋人心
  最近一段时间,陈燕俨然成了周围人眼里的“网红”人物。“大家一见我,第一件事就要跟我握手,”她开玩笑道,大家都是冲着这双“被总书记握过的手”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市民驿站当天,陈燕作为工作人员介绍了日间照料中心的情况。若用一句话总结当日情形,陈燕感叹,“总书记的亲民形象感染了每个人。”而总书记的三个提问,尤为让她记忆深刻———
  考察现场,总书记首先关切地询问,“你们这里有多少人老人?”陈燕回答:“这里最多可以容纳50个老人,目前日常有30、40个老人参加活动。”总书记又问老人:“你们离这里近吗?”老人们纷纷说:“蛮近的,子女送的。”随后总书记又问:“这里有没有老人休息的地方?”陈燕回答:“就在隔壁,每个老人都有可以休息的沙发。”
  “听完这三个问题,我当时很激动,没想到总书记问的问题那么详细、贴心!”她说,作为国家的领导人,他关心到我们基层、关心到普通社区老人的日间照料问题,给我们现场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带来了信心和鼓舞。
  采访中,陈燕向记者叙述到另一个细节时,还止不住红了眼眶———当日与老人交流完后,习总书记转过身说了一句话:“你们办的这件事很有意义。”
  “总书记这句话,一字一句都讲在我心上,”陈燕略带哽咽地说,“当时的我瞬时感到,平时所有的汗水和努力,所有的辛酸和委屈,此时此刻都值得了。”
  [运营方]深入探索社区嵌入式养老
  事实上,就在今年1月,劳动报记者已率先探访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市民驿站及同一所在地的天宝养老院,并刊发题为《为首家“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点赞》的报道。
  总结来说,这种为老服务平台的特点可概括为打破传统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将街道市民驿站、老人日间照料中心以及养老院三者进行资源共享,将生活服务片区的功能向老人开放。“养老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医疗站、社区食堂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合并’到一栋楼里,老年人不出楼,就能找到‘吃、喝、玩、乐、医’各种服务。”陈燕说。
  “想老人所求,做老人所需的事,让老人们优雅地老去。”市民驿站日间照料中心、天宝养老院运营管理方上海德律风置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江永兴表示,过去传统养老就是“三饱一倒”,吃饱喝足即可,而新时代下老人需求更丰富,尤其精神方面,更需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对此,市民驿站日间照料中心配套其上的天宝养老院,想要打造的是一套“立体式养老服务”模式,力求在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心理慰藉、娱乐交流等方面,给老人像家一样的感觉,全方位的体验,提升生活品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
  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到各地调研也常常关注当地的养老情况,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江永兴说,习总书记此次到访,使得整个养老团队受到莫大鼓舞。
  “比家庭养老更科学,也更符合我国国情。”自去年6月正式运营以来,这种社区嵌入式健康养老服务已经被越来越多老人们认可。事实上,统筹安排社区各类养老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让每名老年人都能就近获取所需要的养老服务,也正是上海发展社区为老服务的大方向。
  记者了解到,在总书记精神的指引下,上海正积极开展社区嵌入式、多功能、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探索,并在各社区因地制宜地建设单一型的“长者照护之家”和综合型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