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青浦的“小岗村”——包产到户从这里起步

2018-11-26 13:39:22发布38次查看
  包产到户最初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个农户最先开始实行的。1978年11月的一天晚上,小岗村18位村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一份承包责任制的文书上按了鲜红的手印,从此,中国农村开始了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性变革。而在青浦乃至整个上海郊区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是商榻乡南车大队第二生产队。
▲商榻联产承包制的交流材料
1981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商榻乡南车大队第二生产队田头来了一位胖墩墩的领导,他一边详细察看田里的作物,一边向大队、生产队干部和社员询问包产到户(当时叫“联产到劳”)的情况,他一不吃饭二不开会,聊了一会就乘机船回去了。群众好奇打听他是谁?原来是上海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陈宗烈。他特地来到这个上海市郊俗称“西伯利亚”的小村庄,了解这里自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这下群众心里七上八下,急着问队干部:“市领导对我们的做法是举手还是举刀。”大队长朱庆其平静地告诉大家:“市领导没有举手,也没有举刀,这不是明摆着市里已经表态了呀!”陈副市长在回去的时候对县社领导同志说:“让他们试试也好。”
就是这个大队长不怕天不怕地,脚踏实地带领二队群众走包产到户责任制的路子,他却没有想到事隔不久,他的创举在市郊大地上开花结果,而且硕果累累。
1980年,大队党支部决定由大队长朱庆其到又乱又散的第二生产队蹲点,从此他与社员一起出工劳动,一起评工记分,每天早晨还帮队长喊出工。该队有些田离村二里路远,社员工间休息也要回家干家务,一拖就是一个多小时,弄得队长要再次喊出工,邻队称这个队是:出工炖(等)蛋,上工皮(疲)蛋,收工滚蛋,评工炒(吵)蛋。这一年队里110亩后季稻移栽规定到7月底完成,不种8月秧,但有些社员怕热累不愿出工,拖到8月中旬还是靠兄弟队支援后才完成。朱庆其看到这个队毛病相当严重:队长派工不服从,一到田头乱哄哄,捏牢铁塔磨洋工。怎样改变这种情况呢?他心里火急火燎。回想这几年实行联产到组,联产到劳,由于利益不实际,产品归队上交难,评工记分吃大锅饭,手续繁,方法难,群众有反感。
到底怎么办?这时听到外省有些农民兄弟在暗底里搞分田到户,他心里一亮,1979年8月,公社组织大队干部学习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朱庆其对自己的想法更坚定,更有信心。在支委会上,他对大家说:“分田包产到户好不好,一要看群众生产积极性高不高,二要看增产幅度大不大,我们何不试一试,让实践来检验一下。”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消息传出,沈高林等诚实勤劳的农民说:“这是个好办法。”有些干活怕苦怕累的人说:“别人家都不搞,唯独我们队想出花头,瞎起劲。”一个党员跑到公社派驻该村小分队住处,大吵大闹:“你们在搞复辟倒退,孔老二一套,是三自一包路线。”并威胁说要与朱庆其拼命。朱庆其听后并不在乎,他说:“为了农民兄弟我不怕,我就是要搞‘三自一包’。”并加紧做着包产到户的准备工作。
1980年秋,水稻登场,他们就开始丈量土地,把一部分田按口粮分摊,多余土地按劳动力分下去,一百多亩全部包产到户。许多农民看到自己分摊到的田,高兴地说:“这么一包,田与我们更贴肉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可大大提高。”队里有个小青年叫王林荣,承包前干活不象,专门“讲张”,群众称他是文不象先生,武不象铁匠,是只三脚猫。分田到户后,不但干活勤,而且样样农活做到精耕细作,作物长势好,群众称赞他是文武双全的种田状元。
▲1980年上半年商榻南车二队自发的联产承包制获丰收
包产到户第一年三麦油菜分别增产21%、30%,早稻亩产736斤,比上一年617斤每亩增产119斤,超历史水平,后季稻每亩增产80多斤。1982年2月,陈宗烈副市长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调查研究,推行多种形式联产承包责任制。接下来,南汇、嘉定等县领导及其他郊县的部分社队干部陆续到南车二队参观考察,1982年南车大队主要干部多次在县里召开的各种会议上作介绍,当年秋天,市郊广大农村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了农村改革新高潮,南车二队包产到户的经验在市郊大地上遍地开花。
▲丰收场景
当朱庆其看到第一步改革取得成功之后,并没有松劲。他心想:农民不但要有饭吃,还要有钱用。农村也要发展建设,钱从哪里来?在三中全会改革进取精神的鼓舞下,他把精力转向农村第二步改革,创建队办企业的思路写上了他的记事本。他说:“吃饱肚皮靠(包)字,用钞票靠(工)字,城镇能办工业,我们农村也能办。”
他不辞辛苦,跑项目,找供销,买设备,请师傅,上海市区、乡下来回跑,终于也办起五金厂。此后他又全身心投入到工业生产中去,把五金厂经营得年年红红火火,利润稳步上升,不但解决了40多个劳动力的转业,还用逐年利润为集体办了许多实事:新建一座三楼三底村办公楼、建造五座水泥桥、筑起环村水泥路……
▲改革开放后的首批市农业劳动模范
南车二队群众在包产到户20年中从没有停止过前进,全队20多个劳动力基本上都进了镇、村两级企业,当上了新型的工业农民,特别可喜的是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全队18户,木匠1户,养鱼3户,开厂2户,开店1户,搞运输2户,还有养猪养鸡,从原来单一的小农业向农、渔、牧、副业和工、商、运、建各业的大农业发展,从自给的农产品向商品化发展。随之这个队的农民生活有了令人惊奇的提高:20年前队里最穷的周阿川一家7口人,住在二间又破又矮的平房,现在造起三间新型的楼房,儿子做鱼生意,买起摩托车,一年收入好几万;沈高林7、8年前造的楼房重新拆掉,造起又高又大新楼房;沈国荣、王木根两户买起客货小汽车。
▲今日南新村(南车大队)
农村的巨大变化和农民生活的提高,靠的是农村政策一个“稳”字和农业的一个“包”字,党的十五大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将进一步稳定农业,稳定农心。包产到户先驱者李云河说得好:中国要稳住,农村是基础;农村要稳住,农业是基础;农业要稳住,农户是基础;农户要稳住,包字是基础。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