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邢蓓琳)今年9月23日,清女士(化名)肚子里才满30周的宝宝突然“发动”,迫不及待地来到这个世界。体重还不到1700克的宝宝太小了,刚一出生就被直接送进了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以下简称“一妇婴”)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
11月17日,是“世界早产儿日”。当天,清女士在一妇婴新生儿科病区做完最后一次“抱乳”。在办理完出院手续,启程带孩子回家的这一刻,她感慨地告诉记者,如果可以对所有早产儿的父母说一句话,我想说,相信医生护士,并和他们一起努力,你会发现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
据一妇婴新生儿科主任刘江勤介绍,多数早产儿出生后需要立即转入nicu。但是他们的父母却被隔离在nicu之外,本该在孩子呱呱坠地时立即建立的亲子关系被打破了,“尽管早产儿从出生到健康出院,涉及到太多专业的问题。我们还是建议,涉及婴儿疾病的问题交由医护人员来处理,不涉及到医疗的问题,父母们要多多参与。”
“抱乳”加深母婴感情
早产儿父母能为宝宝做些什么?“母乳喂养和‘袋鼠式护理’(以下简称“袋护”)对早产儿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刘江勤用三个“很重要”来强调。“抱乳”和“袋护”是一妇婴倡导的两种新手父母参与早产儿照护的方法,并以公益项目形式坚持了多年。
一妇婴的新生儿科病区里60%左右都是早产儿。多数时候,爸爸或者其他家属会担任“送奶工”,但是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却希望妈妈能够更多地参与进来。因此,对于病情稳定、能离开暖箱和治疗设备且能自己吃奶的婴儿,医护人员建议妈妈通过登记预约在每个工作日的下午进入新生儿科病区“抱乳”。“抱乳”顾名思义,就是妈妈在新生儿科病区特定区域,怀抱宝宝亲自喂奶。不仅母乳可以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母婴之间最亲密的接触也可以刺激宝宝感觉器官的发育,增进生理成长和神经系统反应和对外在环境的认知,并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
清女士是儿科“抱乳”妈妈团里最积极的成员之一。只要身体状况良好,她就会来为宝宝“抱乳”,几乎风雨无阻。在医护人员看来,这种简单亲喂和依靠体验可以让早产儿更早地适应妈妈的皮肤、气味和声音,不仅可以为他们出院做准备,也让这些新手妈妈带宝宝更有信心。
学习“袋鼠妈妈”的育儿经
针对部分还在暖箱内且不会自己吃奶的早产儿,如果病情稳定,经医生评估后,新手父母可以借助“袋护”方式,参与早产儿照护。据介绍,一妇婴是上海率先推广让低体重早产儿更早得到爸爸妈妈拥抱的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会主动联系家长,建议这些特殊宝宝的爸爸妈妈走进监护室做“袋鼠爸爸”和“袋鼠妈妈”,和宝宝贴身地抱一抱。
进入nicu后,“袋鼠爸妈”在医护人员的指导和监护下,用屏风在暖箱边围起一块相对封闭的空间,享受1个小时的亲子时间。妈妈坐着,早产儿可以像小青蛙一样趴在她的胸口,盖上毯子,戴上帽子。尽管宝宝可能还连着呼吸机和静脉管路等仪器,但“爱的怀抱”鼓励他们坚强,且更好地成长。细心的护士还会特意提醒来做“袋护”的家长,带上一面小镜子,以便怀抱早产儿的妈妈能够时刻关注宝宝的表情和动作,让新手妈妈了解,怎么样的姿势和安抚可以让自己的宝宝达到一种最舒服的状态。
“袋护”背后,是以家庭为中心对早产儿进行救治和护理的理念。一妇婴新生儿科护士长段怡告诉记者:“‘袋护’不仅能帮助宝宝维持心率、呼吸、体温的稳定,还有利于母亲分泌适于宝宝不同阶段的母乳,增进家庭关系和睦,所以我们一直鼓励母亲和父亲一起参加。也让小宝宝知道,他(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还向记者介绍道,经实践和研究发现,“袋鼠妈妈”的育儿经,可以尽早地帮助新生儿家庭建立亲自关系,有效帮助早产儿父母缓解压力,尤其是产后的妈妈。大多数早产儿妈妈在经过多次“袋护”以后,能够顺利适应妈妈的角色,心理压力也明显下降。针对部分压力较大的患儿家长,新生儿科也会安排专门的心理护理师对他们进行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