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下午三点。和往常一样,城内瀛洲公园一角传来了阵阵悠扬的葫芦丝吹奏声,寻声而去,看到一群“老伙伴”三五人一组,或聚在亭子中,或站在大树下,他们手执葫芦丝眼盯乐谱,聚精会神地演奏着。 “他们虽是业余爱好者,可水平却不一般。”悦耳的乐声把周围锻炼的市民也吸引了过来。 一问,不得不叹服:前不久,由他们组建的葫芦丝乐队参加了崇明区群文舞台艺术原创作品征集大赛,所奏曲目荣获二等奖。这支民间葫芦丝乐队为何有这般魅力?记者近日进行了探访。 散步也带着葫芦丝 “吹到这节时,你要掌握好气息。来,跟着我一起练。”在城内瀛洲公园西北角的一座亭子里,一位退休音乐老师正在指导成员们吹奏葫芦丝。他,就是袁忠义。曾从事小提琴教学的他,现在是“绿岛之音”葫芦丝乐队的领头人,而这间亭子,就是乐队的基地。 从2016年成立至今,这支葫芦丝乐队已经走过了2个年头,队员也从当初的3人,发展到现在10多人,最高龄的学员已76岁。虽然平均年龄超过60岁,但个个精神矍铄。 说起当初与葫芦丝结缘,袁忠义打开了话匣子:“一次在南门广场散步时,我听到几声悠扬的葫芦丝声。寻声找去,原来是一位老友在广场一角学吹葫芦丝。老友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这葫芦丝挺有意思,不过我还是不熟练,你要不要一起来’。” 就是这一句话,让袁忠义开启了自学葫芦丝之路。从此,他便与老友一起学吹葫芦丝,还买来教材跟着学。只要没有要紧事,他天天都练,一练两三个小时,完全投入到音乐的美妙世界中。没过多久,袁忠义便能吹奏出不少曲子。 不过,袁忠义并不满足于此,他还“心痒痒”地创作起来。 傍晚时分,江堤边时常有袁忠义的身影,他一边散步,一边哼着歌,来到一片风景好、空旷地时,他停下来坐在一方草地上,掏出随身携带的葫芦丝,微风徐徐,一首即兴创作的曲调悠扬地飘荡在江面上。 有时候夜深人静了,他突然来了灵感,就赶紧拿起葫芦丝和笔记本,反复地吹奏试音,记录曲调。“灵感就是那几秒钟,我必须抓住这几秒。”袁忠义说。 引来一群狂热“粉丝” 凭着对葫芦丝的热爱和较高的音乐天赋,袁忠义吹奏出的葫芦丝乐曲越来越婉转悠扬,不仅吸引了家人,还留住了越来越多街坊邻居、路人的脚步,以至于来瀛洲公园锻炼的人都成了他的“粉丝”,一天听不见他演奏都念叨着。 不少“铁杆粉丝”还跃跃欲试,加入葫芦丝乐队。 “我和妻子就是被袁老师的葫芦丝曲声吸引来的。刚开始学葫芦丝是‘零基础’,连简谱也看不懂。但通过袁老师的指导,现在已经能演奏出几首乐曲了。”58岁的学员怡佳告诉记者,乐队成员大都没有乐理知识基础,再加上不少成员的年龄都上了五六十岁,很多时候,一首曲子要手把手教上一个多月。不过,袁忠义从不马虎。 根据不同年龄的学习者,袁忠义专门找来了不同曲风和难度的曲目,这样大家虽然基础不同,却能很快上手。他有时也会将经验技巧直观地写在纸上,并逐一标记好,以便没有基础的学员们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吹奏方法。 “刚开始学吹葫芦丝都能吹出泡沫来,袁老师就一遍又一遍耐心教我们。”成员小顾说,袁忠义非但免费教学,有时还自掏腰包为我们买服装道具,“袁老师是个好人。” 对此,袁忠义却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只要大家想学,他会一直教下去。 从不识谱到上台演出 大伙儿的学习劲头也越来越足。成员“老刘”76岁,作为这支葫芦丝乐队年纪最大的学员,“老刘”每次排练都把笔记做得整整齐齐,认真劲头让大家佩服。 在这个葫芦丝乐队里,大多数队员都已儿孙满堂,日常家庭琐事自然比较多,但是,大家自觉调整时间,每天清晨将孙子孙女送到学校,再到训练基地排练,为了排练演出,有人克服身体的不适,有人甚至将旅游的安排取消了。在他们看来,大家因葫芦丝聚到一起,这是缘分,能在一起学习更是难能可贵。 乐队第一次正式上台演奏是在一次重阳节活动上。“第一次面对那么多观众,很紧张,不过演出效果还不错。”队员们都说,那次活动给了大家很大信心,后面再参加演出就不怯场了。 如今,乐队已经能吹出《映山红》《蓝色的香巴拉》等多首经典曲子,袁忠义亲自创作的《春江圆舞曲》和《瀛洲欢乐曲》,更是将崇明淳朴而又生机勃勃的自然人文风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今年3月,在崇明区群文舞台艺术原创作品征集活动中,袁忠义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携原创作品《绿岛赞歌》参赛,成功入选。 那段备赛的日子,葫芦丝队成员们把以前每周集中训练一次,改为冲刺训练一个月,大伙利用业余时间加紧排练。征集大赛开始,这一群热爱葫芦丝的“老伙伴”们蓄势待发,信心满满地走上舞台,以其原创性和技巧的娴熟,独特的吐音技巧,引来满堂喝彩。 比赛结束,袁忠义依然没有闲下来,而是越来越忙了,各类邀约接踵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