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琅琅上口的儿歌中 钱乃荣讲起上海民谣中的宝山记忆

2018-11-25 23:58:34发布64次查看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11月25日报道:“排排坐,吃果果,爹爹归来割耳朵。称称看,两斤半;烧烧看,两镬半;盛盛看,三钵头。”“摇摇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馒头还有糕,宝宝吃得咪咪笑。”“正月正,点红灯;二月二,黄瓜落苏侪落地;三月三,荠菜开花像牡丹……”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民谣都是来自上海宝山。在24日下午的“行知读书会”上,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带着台下观众一起念起上海民谣,并为大家讲述了其中承载的民间记忆。
民谣,又称民歌,是最草根的民间文学,是民间口头流传的通俗诗歌或歌谣,能唱能诵,琅琅上口。民谣题材宽广,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动活泼,老百姓在生活劳动中借以抒发内心情感,歌咏生活趣事,表达爱憎情操。钱乃荣说:“一地的民谣表现出一地的民间习俗风貌,从民谣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百姓的生活情趣和真实心声。”
民谣大致分为引歌、劳动歌、生活歌、风物歌、情歌、儿歌、仪式歌、时政歌等。钱乃荣认为,其中最精彩的是情歌、儿歌和生活歌。许多民歌是长期流传下来的,它深刻反映了人们较长久以来的生产生活面貌。“把上海民谣的部分精华整理出来,大家可以一起来回顾和发扬上海地区各种深厚的民俗文化。”
钱乃荣表示,他所讲述的上海宝山区的传统民谣,主要搜集来自两个时期的记录:一部分是1933年出版的《江苏歌谣集》中的注明为“宝山”地区的民谣(宝山1958年前归江苏省管辖);另一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全国性的民间文学大规模采集活动中,由上海市当年各区县广为收集的民间歌谣,宝山区出版过《宝山区乡镇分卷》和《宝山区城区分卷》。
在20世纪80年代末采集的民谣,其唱诵者当年大多在60岁至80岁,所流传唱诵的内容往往是他们年轻或成年时学得的歌谣。这些民谣成篇的年代许多是在清末民国年代,唱出了当时遭遇的种种苦辛和生活经历,为现在留下了上海从农业社会迅速转变为商业社会时代的五花八门的生活场景。这个时期也是上海地区民间歌谣最繁盛的时候,许多民谣由多元博采的江南民间小调唱出来,被称为“时调”,在上海城里喧闹一时,与几千首“时代曲”(也就是上海老歌),以及沪剧、上海说唱、评弹等十多种戏曲一起,形成了空前繁荣的海派文化高潮。
民谣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的作者是人民群众,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的;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的智慧结晶;三是民歌的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是专业音乐借鉴的活水源泉。
“从民谣的优美文字和歌唱旋律中,我们感受到团结、祥和、繁荣、发展的时代脉搏和健康向上的美好气息,要充分挖掘民歌文化中的审美精神,从中提升出有益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文化理想和生活理念,营造现代生活的艺术氛围。”钱乃荣说,现在民歌好像有点衰落了,可能因为农田少了,农业生活的民歌也很少唱了,希望有更多的民歌能够传唱下来。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