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没有诗歌的城市”?看宝山市民怎么做

2018-11-26 9:33:08发布39次查看

“在上海,你如果只流连于小巷与弄堂,只流连于高楼与高楼之间的街道,无法洞悉一座城延展的辉煌与荣耀。必须要登上东方明珠,这座新时代高昂的头颅,远眺……”11月25日,2018上海市民文化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新诗创作大赛100首优秀诗作颁奖活动举行。
据了解,本次活动指导单位为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由上海市宝山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人民政府、上海市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新诗创作大赛自年初启动以来,大大激发了上海市民写诗、读诗的热情。本次比赛共收到诗歌作品2062首,经初审和专家终审,共选出100首优秀诗作,收进诗集《风从浦江来》。与此同时,华亭诗社、顾村诗社等7家获“最美诗社”称号,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等8家单位获“优秀组织奖”奖。
颁奖仪式开始前,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赵丽宏在致辞中非常感慨。他说:“曾经有人说上海是一座没有诗歌的城市。对此我是从来不认同的。从历史上看,上海就是新诗出版的摇篮。从现状看,越来越多的老上海人、新上海人开始用诗的形式表达对这个城市以及国家和民族的爱。上海这个城市一直是充满诗意的,无论是在发达繁荣的时候,还是落魄受难的时候,诗意从未离开。尤其是在当今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看到这个城市一天天地越变越美,诗意更是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一点点地延伸。”
据介绍,从1917年2月,胡适在《新青年》刊发《白话诗八首》起,拉开了中国新诗的序幕。百年来,新诗与上海这座城市有着不解的因缘。胡适早年就读于吴淞中国公学,上世纪二十年代郭沫若写过《黄浦江口》,一直到五十年代公刘的《上海夜歌》,新时期艾青的《大上海》等。更不用说,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了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第一部新诗《尝试集》(1920年),第一部《新诗年选》(1922年),第一种诗刊《诗》(1922年)。诗人们在上海留下了诸多足迹。
活动主办方表示,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上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热土,孕育了大量的诗歌创作素材,具备丰富群众创作基础。为书写改革开放时代新篇、共筑中国梦,激发上海市民写诗、读诗的创作热情,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上海气质,特别举办了“改革开放40周年新诗创作大赛”。活动是对上海各诗社、诗人创作的挖掘和提升,以进一步提升市民文化素养,搭建交流协作平台。凡是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题,描写上海这座城市以及和城市相关的人物、事件、景色、建筑、情感、未来等均可为创作题材。对报名对象也相对宽松,现在或曾经生活、工作、居住在上海的市民,以及与上海相关的中外友人均可参加。
获奖诗人吕建敏告诉记者,现在写诗已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哪一天要是没写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自己这次创作的诗歌均是反映顾村的,以顾村诗歌的历史、顾村的人物以及对顾村的期盼为落脚点。她也十分真切地感受到,随着生活越来越好,上海的诗人队伍越来越壮大,而且诗歌越来越接地气。“在我们顾村,从幼儿园、小学开始,便教娃娃念诗写诗,顾村诗社更是每天都交流地热火朝天。上海各区已有100多家诗社,我们也常常和区外的诗社交流学习。平日若是留心会发现,连街角墙上、地铁车内过道,都常常能看到诗歌的影子。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