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早在一百年前,上海就流行“包”治百病了

2018-11-25 5:00:00发布70次查看

  身着修身的印花旗袍,
手提精致小包,
缓缓走入各自的结局,
消散于旧日的岁月。
……
“老式弄堂房顶的老虎天窗,它们在晨雾里有一种精致乖巧的模样,那木框窗扇是细雕细作的;那屋披上的瓦是细工细排的;窗台上花盆里的月季花也是细心细养的……”
这是王安忆《长恨歌》里的老上海。

太多街巷里弄的缠绵悱恻,
所以每个人心里,
都埋藏着一份“老上海情怀”。
石库门、老弄堂、十里洋场;新世界、北外滩、东方明珠……似乎这些古往今来的名词都能代表上海。而一座城市,更鲜活的代表,永远是人。

王安忆在《长恨歌》里说:“上海的繁华其实是女性风采的……那法国梧桐的树影是女性化的,院子里夹竹桃丁香花,也是女性的象征…叽叽味浓的沪语,也是专供女人说体己话的。”

所以
说起老上海,
怎么能不提乱世中,
独当一面的上海女人呢?
上海女人,不只是
穿戴名牌的时尚先锋,
更是将东西方知性、
优雅完美结合的沪上淑媛。
是张爱玲那样的傲娇清高,
是郑苹如那样的扑朔迷离,
是阮玲玉那样红颜薄命···
她们曾经在纸醉金迷的旧上海,
身着浅明黄色印花旗袍,
手提着精致小包,
缓缓走入小洋楼中,
婀娜多姿,
仿佛浮华中一抹独有的素净。
有时妩媚,有时刚毅,
有时娇嗔,有时害羞,
有时又雷厉风行…
上海女人用多变的婀娜姿态,
优雅地穿行于古老建筑之间。
亦正亦邪的女人香,
成为了中国女人里,
自成一派的浪漫主义代表。
时不时能在上海看到,
有姑娘背着一款识别度超高的
复古小包行走在街头。
于是,
小编开始好奇,
究竟何时开始流行
“包”治百病的?
其实最早在1910年代,上海就已经开始出售手袋了,尽管都是舶来品,但上海就成为了全国最早开始销售包包的地方。
一开始,包包在上海的销量并不算好。为什么呢?因为那时的女人老少出门喽!就算出门的女人,身边都有拿东西的娘姨或者小丫鬟,也并不需要手袋。话说,就算没有丫鬟,他们也完全不需要包包。为什么呢?因为那时的女人,衣服袖子像唱戏的一样,里面不仅可以放手绢,还可以放上银元,衣服里缝上几个口袋,装一包米都没问题!
到1920年代,手袋的需求开始多起来了。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小姑娘的流行衣服发生了变化。袖子慢慢变窄了,袖子慢慢变短了,洋装越来越流行了!衣服变窄了,口袋变少了,这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出门约会,要不要照镜子呢?要不要补点粉呢?要不要加点口红呢?手绢帕子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掖在衣襟处了。
好了,包包终于开始流行起来了!
1929年,上海开始举行包包展销大会。在当时最繁华的市中心“绮华公司”举行的手袋大会上,广告语也是非常吸引人 “最新式手皮袋百数十种、皮质极坚、花样精致、大小均有”。同时,来自英国法国等欧美国家运来的内镶镜子、灯泡等的西式手袋也闪亮登场。所以讲上海是东方巴黎一点不夸张——从此,上海,彻底迎来了一个包治百病的时代!
更加有劲的是,关于应该怎么拎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的年轻人也开始讨论了起来。1940年,有一篇当时的时尚博主柳姝女士写的《拿手袋的技巧》文章专门进行了介绍。啊,不得不感慨,从前的时装博主,真的特别良心!没有植入!纯干货!柳女士一上来就问:小姑娘为啥要拿手袋呢?到底是实用性比较强,还是装饰性比较强?
一开始,大家模仿西洋妇女拿“细小阳伞”,后来改用“抱着小哈叭儿狗”,手袋其实是相同功效,“实在比手拿小伞、带狗儿、持扇子、拈手帕美观得多”。
事实上,包袋演变成现代女性身份自证和表达个性的方式之一。心理分析师甚至把包袋和女性的肢体联系起来,它如何被设计、被构建、被购买、被装载,都反映了女性个人心理需求和社会地位的微妙演化。
小编觉得现在的包包就某种程度而言,如同女人手中的一把时尚新武器,让人焕然一新。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