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收好这份美术导览:2018年年末,这些精彩展览不容错过
摘要:一份美术展地图。
11月末,众多美术展览密集登陆上海。它们或聚焦“新水墨”的当代演绎,或关切生机勃勃的版画艺术,或鼓励市民拿起画笔“画说四十年”。展览主题各有侧重,参展群体横跨老中青,它们的共同点是,用画作勾连起了上海的美术地图。
普通市民“画说四十年”
11月24日,《我的故事我的画——“画说四十年”主题活动优秀作品展》在上海图书馆第一展厅开幕,展期六天。展览结合文字、画作及视频,通过各层面普通人物的视角,讲述上海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发生的“百姓故事”。
《窄窄的船票 宽宽的大桥》 文字:陆益,绘画:杨宏富
展览分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四个板块,展出《打卡上海文化地标》《803与我的童年》《我和外婆》《窄窄的船票 宽宽的大桥》等31个故事,近300幅画作。“为了老家的父母兄弟姐妹过得好一些,1992年我来到上海,选择了工资相对较高的塔吊司机这份职业,从学徒到岗位标兵,一干就是26年……”这是“高空绣娘”张瑞珠写下的故事。在画家陈伟中的笔下,戴着安全帽,站在脚手架上的张瑞珠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无独有偶,建筑工人陈弘瑜同样写下了脚手架上的故事。“2010年,我们接到通知,准备进入上海中心的施工工地,整个分公司上上下下都沸腾了。”他参与建设了这栋上海第一高楼,“经过特批,我的结婚仪式被安排在了即将竣工的上海中心顶层。建造上海的同时也实现了我的梦想。”
《高空绣娘》文字:张瑞珠,绘画:陈伟中
除了普通市民的故事及画作外,展览还能看到不少沪上知名画家的作品。画家汪大文受邀创作了组画《上海屋檐下》,生动再现了弄堂生活景象。“弄堂口有修鞋的小皮匠,有磨剪刀的人,我简直有满肚子的故事要说,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幸福、安定的生活,我将近80岁了,要把这些时代故事告诉下一代。”汪大文说。展览还设置了多个线上线下互动环节,如“画本涂色”小游戏等,帮助观众快速了解上海文化地标、传播城市精神。
附:汪大文组画《上海屋檐下》
我不清楚自己多少岁了,因为数字对我来说太复杂了,只记小时候我居住在一个叫“十样景”的西班牙式弄堂里。十幢不同的花园洋房,在愚园路上,非常幽静。但一到放学就一下子喧闹起来,因为我跟了我的哥哥和邻家小孩奔窜在弄堂里。
我外婆家在城里。我十多岁时就会独自一人沿着方滨路逛进城隍庙。叫辆三轮车,从柏油路到台格路,一颠一颠地。城里真好玩,有老虎灶、小书摊、烟纸店……
走进老西门,经过关帝庙,有一条红栏杆街,14号就是我外婆家。屋内有个天井,东西厢房,楼梯下有一小房间,翻开地板,有个小井,夏天用网线袋吊个西瓜进去,吃时冰凉鲜甜。
过街楼的清晨,主妇们都忙忙碌碌的。两位小媳妇遇到了,热络地打着招呼,至于各自手里拿着什么,完全没有关系。将来的上海人见到这一幕,也许会觉得很好笑吧。
我十四岁开始学画,带着画板到九曲桥的湖心亭,一角钱泡杯茶,画了一幅拿蒲扇的老人,至今还留着。现在我自己也是一个老人了。城隍庙是上海的象征之一,一直热闹非凡。有来游览观光,有来掘金发财,车水马龙,元宝滚滚!
后来我搬住到武康路,邻近巴金老人住宅。那是一幢住了很多户人家的大宅院,有一个大花园,园中养了一群鸡,磨刀修伞的爷叔经常来。
星期天的早晨,花园中拉了很多绳子晒衣服、晒被子,花花绿绿很好看。太阳是香喷喷的,晒过的被子松松香香的,这种情景羡煞现在用干衣机的人。
集结长三角版画艺术
长三角地区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流域所产生的海派文化、金陵文化、吴越文化、淮扬文化、徽文化、皖江文化在中国的文化构成和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商晏铭《降》,黑白木刻,2018年
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发展是大势所趋。11月25日至12月12日,首届长三角中青年版画家邀请展亮相上海虹桥当代艺术馆,旨在通过美术展览的形式加强地区间的文化合作,促进地区间文化的交流和艺术创作,研究分析青年艺术家版画创作的现状。
房炯铭《日常形态系列》,铜版,2016年
李小彬《2018.1.15》,木版水印
本次展览的参与艺术家由各地版画名家推荐,再经策展人和组委会评审遴选产生,这些艺术家分布在各行各业,有专职画家、大学教师、出版行业、文化工作者,还有在美术学院就读的版画系研究生。
展览展出36位长三角青年版画艺术家的79件作品,涵盖木版、铜版、丝网等版种,同时也有利用版画语言构建的版画装置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呈现了近几年来长三角地区艺术家们的创作成果,也是他们对当下社会、生活、世界的人生思考及感悟的集中展现。
众多展览热议“新水墨”
“水墨”同样是众多画展的主角。即日起至12月18日,上海新水墨艺术基地提名展之“常与变:水墨进程中的对话”在朱屺瞻艺术馆展出。展览以当代的视角对水墨进行重新审视和呈现,同时将展览本身视为一种水墨关系与意义的再生产,在对话的互相撬动中,在罗兰巴特式“可写”的美学观看中,抵达实现展览的价值和意义的终点:即以一种“动态”的视角,为处于不断变化进程中的水墨形态提供以具体而切实的讨论维度。
吴昌硕 美意延年 设色绫本 137×53cm 1922(桑浦美术馆收藏)
吴昌硕、康有为、朱屺瞻、关良、井上有一、吴冠中、丁雄泉、丁立人、刘国松、夏阳、陈家泠、张桂铭等40位艺术家的作品及水墨实践悉数亮相。展览从样式形态的传承性、书写表现的反差性、实践方法的相关性三个块面进行探讨,并涉及到“水墨语言”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谱系、线性叙事和节点式事件,从一个侧面展示近现代水墨的生发和演变。
丁立人 戏曲人物之二 纸本 34×34cm
“水墨经验ii”同期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开幕。展览以“水墨经验”为主题来重新审视“水墨”,张健君、曾翰、汤南南、芭芭拉·艾德斯坦、张方白、陈红波等12位艺术家利用绘画、摄影、影像和装置作品探讨“水墨”在当代的可能性及与之相关的深层文化议题。艺术家有的从文人画意境的感受性出发进行创作,有的则受到中国画主题和画面构成的启发,还有的把文人画的审美概念与当代人的情绪结合进行转化创作,此外也有对经典图式的解构……可以说,这个展览没有“水墨画”,却处处是“水墨”。这些展览将共同推动关于“水墨”话题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