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新的医院计划明年6月开业,我们至少需要招100多名医务人员。”宋冬雷,作为“网红医生”,昨天亲自赶到上海人才大厦觅英才。上海首次社会办医专场招聘会上,像冬雷医生集团这样的民办、外资医疗机构一下子就来了70多家。
作为全国知名医生集团创立人,宋冬雷曾经是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教授、周良辅院士的学生,几年前是上海首批离开体制创业的专家之一。他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努力,冬雷脑科医院有望明年6月开业,目前对于他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招人。“新医院计划开设300个床位,一期就需要180名医护和医院管理人员,眼下的招聘计划是100多个额度。”宋冬雷说,像他这样的新开医院,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除了传统的神经内外科、检验、影像、护理和管理岗位,他还需要大量神经康复等新兴学科的人才。
不过,想要短时间内完成招聘目标,对于这位“明星专家”来说却并不容易。“吸引基层人才问题不大,但对于真正技术含金量高的专家,可能吸引力还不够。”他给主治级别的医生开出的薪酬价码是税前年薪40-80万元,然而这个收入对于三甲级别大医院的成熟人才来说仍然“不解渴”。宋冬雷表示,咨询的人不少,但不少人都会问“有没有医保”、“技术准入资质有吗”、“我今后怎么晋升职称”等实际问题,显见大医院专家型人才对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前景、个人职业上升空间仍处于观望中。
“从官方提法上看,从‘鼓励’、到‘促进’再到‘支持’,政府对社会办医的支持力度是越来越大的,但社会办医依然难。”缪晓辉教授,原长征医院知名专家,目前已离开体制加入一家社会办医机构,他坦言制约社会办医的最主要瓶颈是两个字:人才。
他表示,民营医疗机构不缺人,缺的是人才,更缺高端人才。“聘用年轻的护理或技师比较容易,想要聘用有较高水平的医生就比较难。”他指出,要改变民营医院内部的医生队伍“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他们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已经持续十几年,因此也很难提高整体医疗水平。
上海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国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境外资本进入健康服务业,坚持“放管服”结合,发展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品牌特色的社会医疗机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而伴随着新模式、新机制、新技术的引入,蓬勃发展的社会办医市场急需优秀的各学科专业人才加盟助力。据悉,此次是上海首次创新开设民营医院招聘专场,希望通过模式创新,从以往单纯服务于公办医疗卫生机构转为“公私并重”,吸引更多海内外优秀的专业人才助力社会办医机构发展。
昨天的招聘会总计提供了674个职位,计划招聘2378人。昨天进入现场的有904人,其中研究生学历占23%。